Sunday 17 March 2024

记者手记:中国真的向世界开放了吗?

来源:
美国之音

过去几周,中国竭尽全力给人留下正在向世界开放的印象——无论是对外国企业、游客还是记者。

我无法肯定这些说法。我不是中国问题专家,而是一名地区记者,报道的地区之大常常令人难以置信,而这片地区就包括中国。

但我最近一次前往北京采访的短暂经历揭示了在华工作的外国记者所面临的困境。这种经历与中国官方“开放”的说法大相径庭。

最近,中国政府邀请我报道该国最大的年度政治活动,其中包括本周在北京结束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我没想到自己能拿到签证。自COVID-19大流行初期以来,为美国和许多其他西方新闻媒体工作的记者大多被拒之门外,当时美中紧张局势加剧,中国进入了长达三年的严格封锁和防疫措施。

自2020年以来,没有美国之音(VOA)记者获得中国签证,除了美国国务卿安东尼·布林肯(Antony Blinken)访问期间随行记者团之中的一名驻国务院记者。

据我统计,中国向美国和欧洲媒体发放了至少七张短期记者签证,以报道为期一周的“两会”,在这次聚会期间,中国的政治精英对中国低迷的经济发出了一贯的乐观讯息。

好坏参半的讯息

不需要专家就能看出中国面临着一长串的问题。即使在去年初解除了COVID-19封锁之后,中国经济的增长仍处于几十年来最慢的水平。由于地缘政治紧张局势以及一系列引人注目的中外商人被拘留事件,外国投资大幅下降。与大流行之前相比,来中国的游客减少了。

在两会上,中国淡化了这些挑战,设定了今年约5%的雄心勃勃的经济增长目标。不过,尽管当局承诺减少旅游和外贸壁垒,但他们却加强了共产党对政府的控制,并扩大了许多外国批评者认为模糊不清的国家安全法。

作为一名记者,我也感觉到了不一致的讯息。虽然中国在两会期间恢复了疫情前的媒体接触水平,但取消了总理在会议结束时举行的例行新闻发布会。许多记者对此事怀有矛盾的心情;虽然很明显,这种新闻发布会上的问题通常是预先选定的,但对记者来说仍然是一个难得的与中国高层领导人接触的机会。

新闻限制

作为一名记者,我面临的大部分挑战是在我离开举行两会的天安门广场并访问北京其他地区时开始的。这个月的大部分时间里,整个首都地区的安全警力有所增加,这在敏感的政治时刻很常见。

但我本以为无所不在的警察巡逻不会妨碍我执行基本的新闻任务,例如录下主要旅游区的视频以及对当地居民进行简短的即兴采访。

我的面试问题是无伤大雅的。中国民众对即将到来的美国总统大选有何看法? 他们更喜欢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还是乔·拜登(Joe Biden)?他们对美中关系改善抱有希望吗?

这些问题引发了一系列富有思想的回答。

直到那天晚上我回到酒店时,我才遇到了麻烦:我接到电话,要求我立即前往公安部在当地的办公室,公安部是中国主要的国家警察机构,也负责监控国内的政治威胁。

抵达后,我被护送穿过一个不起眼的大厅,来到一间小会议室,在那里我见到了几名警官,他们开始进行审讯。

警官们要求知道,为什么我向人们询问有关特朗普和拜登的问题,而不是报道我拥有媒体资格的两会?我回答说,我这次采访的重点是中国的政策,包括其外交关系。

他们想知道,为什么我在拍摄前没有去获取许可?我告诉他们,我不仅是在公共场所采访,而且我只在得到受访者许可后才拍摄采访。

他们的最后一个问题是对我的斥责:为什么美国之音没有更公平地讲述中国这一边的说法?显然,警官们并没有意识到其中的讽刺之处:我采访居民就是为了写一篇主要目的是呈现中国人的观点的文章。

虐待模式

最后只受到了轻微的责骂,我就被允许离开了。其他驻中国记者经常遭受更严重的虐待,即使只考虑最近发生的事件。

在我抵达中国的前一周,一名荷兰记者在成都报道针对银行的抗议活动时被警方推倒在地,并被没收设备,警方将他和他的摄影师拘留了几个小时,不准他们打电话。

本周,美联社的一名记者表示,他和一名同事被便衣警察跟踪,甚至一度尾随他进入卫生间。这名美联社记者在成都采访了投资一家破产的信托基金的退休老人。

“十几个便衣跟着我们,他们的做法我只在新疆见过。他们跟着我进了卫生间,然后去了机场。他们拍了我们的照片,”记者姜大翼在社交媒体平台X上说道,“这里是成都,中国最自由的城市之一。看到这些做法被用在这里是令人震惊的。”

外国记者在访问中国被控严重侵犯人权的西藏或新疆等偏远地区时,或在报道抗议或自然灾害等其他政治敏感话题时经常遭受骚扰。

但如果我和其他许多人的经历显示了任何迹象的话,那就是外国记者在中国最大的城市报道哪怕是最无争议的故事也变得越来越困难。

甚至中国国家控制的记者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限制。就在本周,距北京50公里的三河市当局在致命瓦斯爆炸现场附近骚扰了正在进行现场直播的中央电视台的记者。

这一事件引起了公众的强烈反对,甚至引起了共产党下属的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的关注。

“这一事件给中国更多专业的新闻媒体敲响了警钟,几十年来,这些媒体在面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层的正式新闻限制和下层的频繁恐吓时,试图进行真实的报道, ”班志远(David Bandurski)在《中国传媒计划》上发表的评论文章中写道。

“这种阻挠行为不是例外,而是中国新闻政策的本质,”他补充道。

向世界开放?

那么,这一切与中国向世界开放的官方说法有何关系?

我显然无法代表所有外国投资者表达他们对回到中国的看法。但我与商界和学术界的同事交谈过,他们不再愿意去这个国家旅行,理由是担心任意拘留。

我也不能代表外国游客。但我可以告诉你,作为一个初来乍到者,完成哪怕是最简单的任务是多么困难——比如预订出租车、用外国银行账户支付餐费、查看脸书(Facebook)、Instagram或几乎任何其他西方社交媒体应用程序——鉴于中国坚持在其人民与世界其他地区之间设置数字防火墙。

我可以肯定地说,我受到了北京居民的欢迎,他们似乎渴望与美国之音互动,尽管有国家支持的运动将外国记者描绘成潜在的间谍和危险的麻烦制造者。

但在上周的两会上,中国外交部长王毅曾对媒体表示,“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 他还坚称“欢迎更多外国朋友一起来讲述活力满满、热气腾腾的中国故事。”

但就个人来说,我的感受并非如此。


from 博谈网 https://botanwang.com/articles/202403/%E8%AE%B0%E8%80%85%E6%89%8B%E8%AE%B0%EF%BC%9A%E4%B8%AD%E5%9B%BD%E7%9C%9F%E7%9A%84%E5%90%91%E4%B8%96%E7%95%8C%E5%BC%80%E6%94%BE%E4%BA%86%E5%90%97%EF%BC%9F.html


反送中七一冲击立法会案12人被判刑 支持者喊:保重和坚持住!

香港2019年反送中运动期间,大批示威者于7月1日冲击立法会大楼,此前法庭判12名被捕者暴动罪成。其中8人早已认罪,余下6人经审讯后被裁定至少一项罪名成立。今天16日,法庭就承认及经审讯后被裁定暴动罪成的12名被告,被判囚54个月至82个月,当中艺人王宗尧不认罪被判监禁74个月。至于认罪的刘颕匡判囚4年半,邹家成则囚5年1个月。

路透社指出,该事件是长达数月的反送中抗议活动中的关键时刻,它使这个中国统治的城市卷入了自1989年北京天安门广场抗议活动以来反对中国共产党统治的最大胆的行动。

2019年7月1日,抗议者闯入香港立法会大楼,砸碎窗户,涌入大楼内,因为一项允许当局将人送往中国大陆受审的引渡法案激起了民愤。

被地方法院法官李志豪判刑的人包括45岁的演员王宗尧(Gregory Wong),他在不认罪后被判入狱 6 年 2 个月。

政治活动家刘颖匡(Ventus Lau)和邹家成(Owen Chow)认罪,分别被判 54 个月零 20 天和 61 个月零 15 天。

法官将这次事件形容为对香港法治的“严重“打击。他说:“抗议者人数之多、强度之大、立法会独特的宪制地位以及削弱(香港)政府重要性的意图,都是侮辱性的。”

路透社报道说,法官详细描述了抗议者是如何用金属路障冲进大楼、向该区域投掷鸡蛋、在墙壁上喷涂政治标语并涂抹政府徽章的过程。

香港大学学生会前主席27 岁的孙晓岚(Althea Suen)认罪,被判四年零九个月。她说:“抗议者真正犯下的罪行是追求民主、思想自由和自由意志。”

另一名被告邹家成认为,在一百万人游行反对引渡法案后,政府拒绝撤回该法案,这是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

邹家成在宣判前对法庭说:”无论法庭对我处以何种惩罚,我都将继续前进,将恐惧转化为变革的力量,就像我走进法庭的那一天一样。“ 他指出,他们的行动源于维护受到当局威胁的基本人权的需要。

邹家成还对法庭表示,一直倡导和平理性示威的人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曾经说过:骚乱是无声者的语言。

政治活动家刘文达则说,由于担心警方会进行血腥镇压,他赶到了现场。刘颕匡后来曾离开香港,尽管面临被起诉的风险,他仍然返回。刘颕匡说:“明知会犯案,我宁愿坐监都不想见到有人流血。” 他还表示:"我不想让公众认为这场运动中的所有人都只关心自己的安全。

路透社提到,在上个月提交给法庭的一封减刑信中,演员王宗尧写道,他的被捕和定罪基本上断送了他自 12 岁以来的演员生涯。他称无论最后刑期有多重,“我仍然会怀着一颗最真诚心,去帮助社会上有需要帮助的人。”

学生记者黄家豪和网络媒体记者马凯忠被判暴乱罪不成立,但被裁定“进入或逗留在会议厅范围内”罪名成立,分别被罚款 1500 港元(约 190 美元)和 1000 港元。

报道称,香港地方法院对暴乱罪的最高刑罚为七年。

当被告被带离被告席时,亲属和支持者哭喊着 “保重!” 和 “坚持住!”

根据警方的数据,2019 年有超过 10200 人因抗议活动被捕,其中 2937 人迄今已被指控犯有暴乱、非法集会和刑事毁坏等罪行。

路透社援引专门报道法律新闻的在线新闻门户网站见证(Witness)称,其中超过870人被控犯有骚乱罪。

2020 年,北京对香港实施了严厉的国家安全法,将大部分异议定为刑事犯罪,并镇压了这场运动。 作为当局扼杀民主运动努力的一部分。

另外,香港《维护国家安全条例草案》立法已完成逐条审议,最快在4月前就可能三读通过。外界担忧,一旦通过香港的人权状况将更恶化。



from RFI https://www.rfi.fr/cn/%E4%B8%93%E6%A0%8F%E6%A3%80%E7%B4%A2/%E8%A6%81%E9%97%BB%E8%A7%A3%E8%AF%B4/20240316-%E5%8F%8D%E9%80%81%E4%B8%AD%E4%B8%83%E4%B8%80%E5%86%B2%E5%87%BB%E7%AB%8B%E6%B3%95%E4%BC%9A%E6%A1%8812%E4%BA%BA%E8%A2%AB%E5%88%A4%E5%88%91-%E6%94%AF%E6%8C%81%E8%80%85%E5%96%8A-%E4%BF%9D%E9%87%8D%E5%92%8C%E5%9D%9A%E6%8C%81%E4%BD%8F


「他們仍能看到他的生日,並在頁面寫下生日快樂」: 當我們死後,我們的社交媒體賬戶會發生什麼

塞林·吉裏特、格魯吉卡·安德里奇(Selin Girit and Grujica Andric)
BBC國際部記者

2024年3月15日

「有些人不知道馬修已經去世,他們仍然會看到他的生日,並在他的(社交媒體)頁面寫下生日快樂。這種感覺並不好。」

海莉·史密斯(Hayley Smith)的丈夫馬修(Matthew)兩年多前因癌症去世,終年33歲。她仍在糾結如何處理他的社交媒體賬戶。

「我試著把馬修的『臉書』(Facebook)賬戶變成一個紀念頁面,(平台)只是要求你上傳他的死亡證明。」這位居住在英國的慈善工作者說。

「我已經做了20多次了,但就是不成功——什麼都沒發生。我沒有精力聯繫Facebook來解決這個問題。」

什麼是紀念帳戶?

隨著技術的進步,全球有數十億人使用社交媒體平台,當一個人死後其在網上的足跡將被怎樣處理已成為一個巨大的話題。

除非有親屬通知相關社交媒體平台該用戶已經去世,否則賬戶會一直處於激活狀態。

有些社交平台會在收到近親屬的正式死亡通知後關閉個人頁面,而有些社交平台則會提供其他選擇。

例如,當擁有Facebook和Instagram的Meta公司收到死亡證明時,死者的賬戶可以被刪除,也可以被設為「紀念」狀態——這意味著該賬戶將被凍結,並轉換成一個紀念用戶的專頁,允許人們發佈照片和回憶。

用戶姓名旁邊會出現一條「悼念」的提示,而如果原始用戶沒有設定「遺產聯繫人」——授權管理內容或停用個人頁面的家庭成員或朋友——則無人能登錄和運營該賬戶。

在Facebook上,悼念賬戶不會被推薦給「你可能認識的人」標籤中的潛在虛擬朋友,死者好友列表中的用戶也不會收到有關其生日的通知。

擁有YouTube、Gmail和谷歌照片(Google Photos)的谷歌公司為用戶提供了變更「不活躍賬戶」設置的選項,讓用戶決定如果其賬戶在設定時間內不活躍,賬戶和數據將被如何處理。

「X」(前身為Twitter)不提供為紀念逝者而保存個人頁面的選項。在賬戶所有者死亡或無法使用賬戶的情況下,該平台只可能停用賬戶。

BBC國際部科技事務記者喬·蒂迪(Joe Tidy)說:「有各種各樣的方法,但所有公司都優先考慮死者的隱私。」

「不會有登錄信息被共享,你只能在特定的要求下訪問某些數據,比如圖片和視頻,有時需要法院的命令。」

但他補充說,TikTok和Snapchat等較新的社交平台尚未有任何規定。

我們是否應該凖備一份「數字遺產遺囑」?

塞爾維亞內政部高科技犯罪部門前負責人、網絡犯罪專家薩薩·日瓦諾維奇(Sasa Zivanovic)警告說,如果已故用戶仍然激活的賬號數據、照片或其他內容落入不法分子之手,可能會帶來問題。

他們可以下載個人賬號中的部分數據,也可以控制整個賬戶。

他說:「照片、數據和視頻可以用來創建虛假賬戶,被用於向不知道當事人已經死亡的熟人和朋友勒索錢財。」

英國數字遺產協會(Digital Legacy Association)主席詹姆斯·諾里斯(James Norris)強調,每個人都應該考慮自己上傳到社交網絡上的內容,並在可能的情況下進行備份,這一點很重要。

他指出,例如在Facebook上,你可以下載你的照片和視頻的完整檔案,並將其轉交給你的近親。

「因此,如果我被診斷出身患絕症,而我的年幼子女並未使用Facebook,我可能會下載我所有的照片和視頻、刪除聊天信息,因為我不想讓我的孩子看到我的私人信息,整理我最喜歡的照片,並圍繞每張照片寫一個故事。」他說。

他認為,規劃好自己死後社交媒體賬戶的去向至關重要,並建議人們凖備一份有關數字遺產的遺囑。

「歸根結底,社交網絡是一門生意。這些平台不是你數字遺產的看護人。」他說。「數字遺產的看護人是你自己。」

不過,他認為社交媒體平台可以優化程序,讓喪親者更輕鬆地完成設置。

「提高人們對平台提供的功能和可用工具的認識非常重要,因為並不是每個人都知道它們的存在。」他說。

「數字遺產不僅涉及社交媒體」

為絕症患者及其親人提供關懷和支持的英國慈善機構「瑪麗·居里」(Marie Curie)的研究護士薩拉·阿坦利(Sarah Atanley)警告說:「數字遺產是一個大話題。」

她強調說,人們需要考慮的不僅是他們的社交媒體賬戶,還有他們擁有的所有數字信息,以及在死亡後該如何處理這些資產。

「數碼照片和視頻可以包含很多記憶。在銀行業務方面,我們現在做了很多在線財務管理。」她說。

她說:「然後是創建了播放列表的音樂賬戶,我們看到在線遊戲的使用在增加,人們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創建自己的虛擬形象,生活在網絡空間中。」

「所以,我認為值得一說的是,數字遺產不僅僅與社交媒體有關。」

她也認為,重要的是要開始思考我們在數字層面擁有什麼,以及我們希望用它來做什麼。

「我們希望有人接管我們的社交媒體賬戶嗎?我們希望有人紀念它們嗎?我們想把數碼相冊傳給孩子嗎?還是像過去那樣打印出來,擁有一本精美的印刷相冊,在我們死後可以傳給別人?數字遺產絕對是需要思考和討論的問題。」

但對海莉和馬修來說,這並不是一個容易討論的話題。

「馬修臨終時,我並沒有真正跟他談過這個問題,因為他並不想談論死亡。」她說。

「他想盡量多活一段時間,但後來他病情加重,他已經不是他自己了。所以,他無法回答我的問題。」

2016年7月,28歲的馬修被診斷出患有膠質母細胞瘤四期,當時他們才結婚一年多。

醫生告訴他們:「你們的生活將永遠改變,而且不會是好的改變。」醫生稱馬修患有腦瘤,需要立即進行急救手術。

雖然手術和隨後的化療進行得很順利,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腫瘤又長了出來,他們被告知馬修的生命只剩下一年了。

「他的名字出現在所有的東西上,我們的賬單上,我所有的東西上。」海莉說。

「所以,我不得不對所有東西都進行變更,這太難了。我花了大約18個月的時間來完成所有所需的數字管理工作。」

她說,她仍然希望將馬修的Facebook賬戶設為紀念頁面,但她現在還沒有處理這個問題。

「我覺得一直看著一份死亡證明真的很痛苦。這就是為什麼我一直避免這樣做,因為這是一張可怕的小紙片。」

「我只是覺得這真的是一個過於複雜的過程,公司應該讓失去親人的人更容易做一些。」



from BBC中文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world-68572583


俄罗斯总统大选被指既不自由也不公平

俄罗斯总统选举在本周末进行,为期三天(3月15日至17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将与克里姆林宫批准的三名候选人对决,没有真正的反对党候选人获准参选,著名反对党领袖纳瓦尔尼上个月在服刑的监狱中去世,他的妻子纳瓦尔娜亚呼吁在投票站举行抗议活动。

弗拉基米尔·普京在投票的首日投了票,但他的真身并没有出现在投票站。综合媒体消息,他是进行了“在线”投票。弗拉基米尔·普京承诺,俄罗斯将报复乌克兰对其领土的袭击,同时声称,最近亲乌战士的地面入侵是要“破坏”致力于让他胜利连任的总统选举。

有媒体预计选举结果将让普京再次执政六年,“这将使他的总任期超过自叶卡捷琳娜大帝以来的任何一位俄罗斯统治者”。俄罗斯当局则警告不要举行任何示威活动,莫斯科检察官在Telegram上说:“根据现行法律,组织和参与此类群体性活动将受到惩罚。”

在俄罗斯全国投票站开放前一天,欧盟和北约均表示,俄罗斯总统选举既不自由也不公平。欧盟发言人斯塔诺说,“从俄罗斯现任政府如何准备和组织投票的过往记录,我们就能知道这场选举将会是什么样子”,“很难预测这将是一次自由、公正和民主的选举,俄罗斯人民将真正拥有选择权”。

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亦指出,俄罗斯没有可以存活的反对派或新闻自由,“我们已经知道,反对派政治家被关进监狱,一些人被杀害,许多人流亡海外,实际上还有一些试图登记参选的人被剥夺了这一权利”。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俄罗斯大选并不顺利,据俄罗斯媒体15日报道,在圣彼得堡,一名20岁的妇女试图向投票站投掷自制燃烧弹;在西伯利亚,一人因试图放火焚烧投票箱而被捕。

另据俄罗斯当局称,周六与乌克兰接壤的别尔哥罗德遭到的新一轮袭击中有两人丧生,基辅被指控在俄罗斯总统大选前夕加强对俄罗斯的轰炸。俄萨马拉州的州长阿扎罗夫同日表示,乌克兰无人机袭击了该州的两家炼油厂,其中一家炼油厂发生了火灾。阿扎罗夫在电报群上发表声明说,位于西兹兰的炼油厂起火,但对诺库比舍夫炼油厂的袭击已被挫败。他补充说,这两家炼油厂的员工都已撤离,没有人员伤亡。

此外,普京的“统一俄罗斯党”16日表示,在总统选举期间,该党的“在线通信”遭到了大规模计算机攻击。

德新社、法新社等综合

from 博聞社 https://bowenpress.com/news/bowen_340197.html


Friday 15 March 2024

中国维稳模式走进非洲(二)

近年来,中国政府通过与他国展开警务合作,逐步将中国维稳模式向外输出,正越来越引发人们的警觉,许多国家已经陆续终止了这类合作,但类似的合作其实一直在非洲广泛存在,而且并非只涉及建立警务合作中心,维稳旅居国外的中国人那么简单。 

美国非洲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员保罗·南图亚(Paul Nantulya)曾于2023年六月撰文,探讨了中国维稳模式向非洲输出的问题,他在这篇题为《中国警察模式走进非洲》的研究报告中指出:鲜为人知的是,中国在国际上开展的公共安全和执法行动远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展的军事行动。约40个非洲国家已与中国公安机构达成协议。自2018年以来,中国还与13个非洲国家就引渡条约进行了谈判,尽管当时中国还没有任何引渡条约。中国在非洲多地建设警察学校、派出所,并提供警用装备。2003年至2017年间,非洲国家从中国获得了35.6亿美元的公共安全贷款,包括监控系统、国家安全网络和防暴设备等其他安全项目。鉴于大部分设备都包含在军售中,这个数字几乎肯定是被低估的。

非洲各国政府可以通过司法部的国际执法培训项目获得中国公安部的培训,该项目汇集了21所中国警察学院。 这个数字大致相当于中国向非洲学生开放的军事院校数量,可见中国提供警察培训的规模。

参与中国公安部国际执法培训项目的所有学校都与特定非洲国家关联。阿尔及利亚、莱索托、毛里求斯等至少20个非洲国家与提供反恐培训的特警学院保持着关系。 卢旺达和非洲联盟反恐项目与山东警察学院保持着持续的关系。浙江警察学院建立了中国国际警务合作机制。

福建警察学院于2019年在南非为约翰内斯堡市警察局启动了培训项目,并计划在其他城市复制。2016年,一支警察维稳部队被派往中国人民武装部队学院接受训练,遭到公众质疑。这支维稳“杀戮小队”随后被非法部署在南非主要安全机构,表面反恐其实是暗杀政治对手。这支维稳小队尽管后来被拉马福萨政府解散,但该事件凸显了无良官员与中国同行合作建立非法势力的危险。

福建警察学院还培训了中非共和国总统卫队。总统卫队几乎全部由图瓦德拉总统的家人组成,并卷入了一系列暴行,包括2021年开枪打伤10名联合国维和人员。

中国在与执法机构打交道时所采取的不提问题态度令人担忧,因为中国培训的警察、总统卫队和情报部门通常以偏执、滥用职权和缺乏改革动力而闻名,他们非但不能解决问题,而且就是问题本身。例如,2021年,肯尼亚启动了一项培训计划,每年派遣400名警察、准军事人员和执法人员到中国警察学院接受培训,尽管肯尼亚警察内部的虐待和有罪不罚现象有据可查。警察、情报部门和准军事部队是非洲最令人恐惧和腐败的部门之一,随着中国对肯尼亚公共安全和执法的承诺不断增强,对这一培训项目的争论将会加剧。

部分培训已从中国转移到非洲,以覆盖更多的学员,并提高中国学校教授的标准和课程的采用率。2015年至2018年,阿尔及利亚内政部与北京中国国家行政学院(CAG)联合开展的项目为400多名阿尔及利亚警察、执法人员和公务员提供了培训。隶属于中央党校的中国国家行政学院也对南非进行了类似培训,南非当局还与中国公安部签署了一份合作谅解备忘录。

中国警察系统的技术学科是在中国政治制度的大背景下教授的。例如,中共对恐怖主义的定义部分源自“维稳”。 这包括制止反政府抗议和中共所说的“三股势力”:即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宗教极端主义。维稳模式很大程度上激励了中国的国际反恐合作。中国和非洲警察结构的相似性促进了中国维稳式安全术语与规范的输出和传播。与中国一样,非洲警察集中在行政权力之下,并受到内政部长、警察或公安部长的监督。大多数非洲警察部队也是国家安全架构的一部分,其基本组织、晋升和级别制度以及工作方法高度军事化;许多非洲警察辖区被组织成“指挥部”,警察被部署到军队稀松平常,反之亦然。在实践中,非洲警察或军队经常表现出对政党和政权的忠诚。在中国,这一原则被写入党章,因为警察、公安、解放军和其他中国武装部队都是中共的工具。中国的维稳模式在一些担心政权存续的非洲领导人中特别容易被接受。他们钦佩中共的控制方法及其无所不在的警察监控。

过去十年来,中国对非洲事务的参与模式主要是精英驱动的,这意味着警察和执法工作是秘密的,很少在媒体或议会中讨论。非洲人权组织表示,对参与侵犯人权行为的安全部队进行培训和装备会加剧对中国的负面情绪,因此中国应谨慎行事。这些力量经常被用来镇压那些处于政治改革前沿的年轻人。而非洲是世界上最年轻的大陆,60%的人口年龄在25岁以下。非洲公民要求民主,其中80%的人拒绝一党专政,75%的人反对独裁政权,70%的人希望生活在民主社会。这些需求在18-45岁年龄段的人群中急剧增加,而中国正在通过一系列软实力工具来吸引这些人群。



from RFI https://www.rfi.fr/cn/%E4%B8%93%E6%A0%8F%E6%A3%80%E7%B4%A2/%E8%81%9A%E7%84%A6%E9%9D%9E%E6%B4%B2/20240314-%E4%B8%AD%E5%9B%BD%E7%BB%B4%E7%A8%B3%E6%A8%A1%E5%BC%8F%E8%B5%B0%E8%BF%9B%E9%9D%9E%E6%B4%B2-%E4%BA%8C


香港23条修正案加强特首权力 可先指令实施国安法 包管外媒和被告「送中」

香港立法会以光速完成本地制订的《维护国家安全条例草案》的逐条条文审议工作,当局亦在同晚提交涉及40条条文的修正案,基本上是使草案的法网织得更密,当中更新增一条「兜底」条文,赋权特首会同其顾问以紧急立法的方式进一步作出指令,实施23条或《港区国安法》,特别是有关中国的在港国家安全机构的职能,当中包括把在港犯事者可改由中国内地机构处理,以及加强对外国在港传媒的处理。 

为应对未能预视的情况,港府在第八部的「维护国家安全机制及相关保障」新增条款,赋权类似英国内阁的「行政长官会同行政会议」,可因应维护国家安全所须而以「先订立丶后审议」的方式订定附属法例,当中包括更有效地实施中央驻港国安公署在《国安法》第五章订明的职责。

而根据《国安法》第五章,中国的国安公署可在港收集情报丶就国安事宜进行建议和协调,并处理国安案件;此外,更特别订明,可采取必要措施,加强对外国和国际组织的驻港机构丶在港的境外或非政府组织和新闻机构的管理和服务;其次就是把涉及外国或境外势力的复杂案件丶港府无法解决的严重情况等案件交国安公署处理,而公署可把被告移送大陆处理。国安公署的工作亦不对外公开。

港府的修正案建议,违反23条的「附属法例」,最高可判罚款50万港元及囚禁七年。以相关赋权类似现时给予特首在紧急情况下通过条例的法例相比,新建议的罚款是现行的十倍,刑期则是现行的3.5倍。

上述建议已在今(14日)早的相关草案委员上获得支持。

另外一项赋予行政长官会同行政会议的权力是指明某类别的人士为「公职人员」。相关条款与「煽惑公职人员离叛」各指定执行国安指令的人员相关。 保安局首席助理秘书长黄添培解释,在逐项审议阶段,有多名议员表达强烈意见,认为部份公营机构会对港府的安全或利益有重要影响,若相关职员被煽动离叛,会对国家安全构成危险;当局遂决定扩大「公职人员」的适用范围,认为这更具前瞻性,可更有效执行条例。

立法太快? 京官:符合程序即正确

法案委员会中午过后已完成逐条审议修正桉,有议员相信,草桉最快可于明日呈交立法会内务委员会处理,最快可在下周叁的大会上叁读通过。

而在草案的逐条审议阶段,议员以六天共 39小时的时间审议181条条款,即平均13分钟审议一条条文。

对比近年重大法案,今次的《维护国家安全条例草案》由首读至恢复二读辩论的时间至少是超音速,例如 2021年制订新选举制度的相关时间历时44天,去年区议会改制的相关时间则相隔 37天。若 23条草案下周叁恢复二读辩论,即它所须的时间只须13天,遑论2003年时所须的两个月。

对于审议速度快会流于粗疏的批评,港澳办副主任王灵桂两会期间被记者问及立法时间是否太短时表示,立法的时间取决于立法的实效,只要符合立法程序要求,一切都应该是正确的。



from RFI https://www.rfi.fr/cn/%E4%B8%AD%E5%9B%BD/20240314-%E9%A6%99%E6%B8%AF23%E6%9D%A1%E4%BF%AE%E6%AD%A3%E6%A1%88%E5%8A%A0%E5%BC%BA%E7%89%B9%E9%A6%96%E6%9D%83%E5%8A%9B-%E5%8F%AF%E5%85%88%E6%8C%87%E4%BB%A4%E5%AE%9E%E6%96%BD%E5%9B%BD%E5%AE%89-%E5%8C%85%E7%AE%A1%E5%A4%96%E5%AA%92%E5%92%8Cl%E8%A2%AB%E5%91%8A-%E9%80%81%E4%B8%AD


美国在国际问题上的无为 给中国俄罗斯空出更多空间

《世界报》刊登长篇文章分析目前国际政治格局变化,指出目前没有一个大国能够左右中东问题,呈现了世界秩序的现状,美国选择无为给中国和俄罗斯空出了行动空间。另外该报报道农夫山泉被指控不爱国,中国首富受网络围攻,从前主要针对外国企业的行为现在也转向中国企业。

世界强国无法主导中东局势

中国、俄罗斯和伊朗3 月 11 日星期一从阿曼湾出发,在印度洋展开联合海上演习,目的是 "共同确保地区海上安全",对此法国《世界报》刊登西尔维·科夫曼(Sylvie Kauffmann)的分析文章指出,也门胡塞叛军在红海发动的袭击引起了商船的恐慌,在此背景下本次这三个国家的联合军演可能意味着这些大国热衷于掌控该地区的秩序,特别是中国在吉布提拥有海军基地,伊朗是胡塞叛军武器供应国。

2023 年 10 月 7 日以色列反击在加沙开战,美国在战争一开始就向该地区部署了两艘航空母舰,不过迄今为止没有人能够劝阻胡塞武装继续发射导弹。

西尔维·科夫曼认为中东局势反映目前世界格局,就是几个大国并存,相互监视,不断竞争,有冲突也有合作,这都取决于国家之间的厉害关系,但是没有一个大国能够主导,也没有世界的多极化。

美国无为而治?

西尔维·科夫曼认为此前美国主导下的世界和平已经终结,美国依然是世界头号强国,但是美国不愿意或者没有能力主导,如在以哈问题上美国向以色列提供军事和财政支持,但是无法改变事态的发展,也无法左右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的战略,白宫目前受到越来越多的批评。

分析指出美国从前总统奥巴马在利比亚和叙利亚问题上退休幕后领导,现在拜登领导的美国根本就不进行领导,如在2021 年 8 月美军从阿富汗撤离不仅仅是一个灾难性的插曲,它还标志着美国主导世界和平的终结。

美国向欧洲发出这样的信号,就是欧洲人必须学会没有美国人的保护也能够过得很好。

中国谨慎保持距离

《世界报》的西尔维·科夫曼分析中美对抗如同好莱坞电影,在这种背景下,中国不失时机利用美国退出世界舞台而大显身手。但是中国受困于国内经济发展放缓和进一步加大集权,中国没有在世界主要冲突中起到作用。

中国在中东问题上谨慎保持距离。在俄乌战争上,因为俄罗斯挑战西方秩序符合中国利益,因此中国暗中援助俄罗斯,也让俄罗斯更加依靠中国,不过中国没有试图左右俄乌战争走向。目前中国主要集中精力对付台湾和菲律宾。

俄罗斯积极扩张

俄罗斯的情况有所不同,进入21世纪俄罗斯不再是曾经的两个强国之一,俄罗斯的普京通过混乱,虚假信息来巩固自己的统治,他利用世界两个强国,美国的后退和中国的谨慎进一步破坏西方秩序,因为俄罗斯清楚只要不影响中国的利益,中国不会反对。

俄罗斯这种积极的行动主义让该国得以在非洲和其他地区扩充势力,但乌克兰战争所需巨额支出也限制了俄罗斯的扩张势力范围的行动,俄罗斯已从叙利亚撤出了防空系统,而且莫斯科也无法改变中东目前的态势。

一些人认为欧洲注定要成为 "地缘政治强国",不过西尔维·科夫曼认为这还很遥远。印度则是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它的目光时而投向华盛顿,时而投向莫斯科,印度在充分利用每一个选择的同时,也不会将目光从中国身上移开。现在这个 "非极化 "世界非常适合印度。

农夫山泉被指控不爱国中国首富受网络围攻

农夫山泉是中国瓶装水和饮料巨头,近期被中国网民中民族主义者指在设计上加入“日本元素”,就是农夫山泉的创始人因其绿茶瓶设计让人联想到日本寺庙而受到中国极端民族主义者攻击,说他不爱国。《世界报》指出长期以来这些曾经是针对外国公司的攻击,现在转向中国企业,而且变得肆无忌惮。



from RFI https://www.rfi.fr/cn/%E4%B8%93%E6%A0%8F%E6%A3%80%E7%B4%A2/%E6%B3%95%E5%9B%BD%E4%B8%96%E7%95%8C%E6%8A%A5/20240313-%E7%BE%8E%E5%9B%BD%E5%9C%A8%E5%9B%BD%E9%99%85%E9%97%AE%E9%A2%98%E4%B8%8A%E7%9A%84%E6%97%A0%E4%B8%BA-%E7%BB%99%E4%B8%AD%E5%9B%BD%E4%BF%84%E7%BD%97%E6%96%AF%E7%A9%BA%E5%87%BA%E6%9B%B4%E5%A4%9A%E7%A9%BA%E9%97%B4


北约年度报告:面临包括中国的独裁国家激烈竞争

来源:
法广

北约3月14日发布2023年度报告,该报告在前言中提到,如果让普京获胜,将向世界各地的独裁领导人发出一个危险信息,即他们可以通过战争和暴力来实现其目标。前言还提到:“中国不认同我们的价值观,它挑战我们的利益,而且北京与莫斯科越来越结盟”。

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说,世界变得更加危险,但北约却变得更加强大。在北约创建75周年之际,我们将继续展现团结和决心。

北约超过80%的公民认为北美和欧洲必须继续合作以实现共同安全,并有三分之二的人希望自己的国家继续支持乌克兰。普京通过发动战争试图关上北约的大门,但他失败了---北约增加了芬兰和瑞典这两个成员。

北约2023年度报告的前言指出,俄罗斯对乌克兰的侵略战争愈演愈烈,中东爆发了新的战争,盟国面临着来自包括中国在内的独裁国家的更激烈的竞争。

此外,我们仍然面临一系列其他安全威胁,包括恐怖主义、网络攻击和气候变化。世界变得更加危险,但北约却更加强大。

这个前言还说,在维尔纽斯峰会上,我们商定了强有力的新计划,以保卫联盟的每一寸领土。这些计划得到了数十万军队和处于高度战备状态的高素质空军和海军的支持,并在我们的东翼,从波罗的海延伸到地中海部署了八个战斗群。

前言透露,2023 年,欧洲和加拿大的国防开支史无前例地增长了11%。自2014年我们同意国防投资承诺以来,欧洲盟国和加拿大在国防上的额外支出超过6000亿美元。预计到2024年,三分之二的盟国将达到或超过本国GDP2%的国防预算目标。

乌克兰必须获胜

这份北约年度报告的前言说,在维尔纽斯首脑会议上,我们通过了《国防生产行动计划》以加快生产并补充我们的武器弹药库存。我们已经与国防工业签订了价值数十亿美元的合同。这意味着为我们的盟友提供更多的安全保障,为乌克兰提供更多的物资,并为欧洲和北美提供更多的高技能就业机会。

并说,北约继续支持乌克兰。乌克兰必须作为一个独立主权国家获胜。如果普京获胜,这将向世界各地的独裁领导人发出一个危险的信息,即他们可以通过战争和暴力来实现其目标。

该前言强调,支持乌克兰不是施舍,而是符合我们自身的安全利益。...我们正在帮助乌克兰从苏联时代的装备和标准过渡到北约时代的装备和标准。...我们大大缩短了乌克兰加入会员国的道路。所有盟国都同意乌克兰将成为北约成员。

中国的挑战

北约2023年报告的前言还说,中国正在密切关注我们的行动。中国不认同我们的价值观,它挑战我们的利益,而且北京与莫斯科越来越结盟。我们将继续与中国进行贸易和接触,但我们必须管理风险并为持久竞争做好准备。

北约是一个面临全球挑战的区域联盟,因此我们在世界各地的伙伴关系对于我们的安全至关重要。我们继续在广泛的安全问题上与欧盟密切合作。我们还正在深化与印度-太平洋地区伙伴澳大利亚、日本、新西兰和韩国的合作,我已经任命了一个专家组来审查北约对我们南部比邻国家的做法。

这个前言的结尾说,2024 年是北约联盟成立 75 周年。在这些年里,欧洲和北美之间的纽带使我们的国家和人民安全无虞。在今年 7 月的华盛顿峰会上,我们将发出统一的、团结和决心的强有力信息,那就是防止战争,维护和平。


from 博谈网 https://botanwang.com/articles/202403/%E5%8C%97%E7%BA%A6%E5%B9%B4%E5%BA%A6%E6%8A%A5%E5%91%8A%EF%BC%9A%E9%9D%A2%E4%B8%B4%E5%8C%85%E6%8B%AC%E4%B8%AD%E5%9B%BD%E7%9A%84%E7%8B%AC%E8%A3%81%E5%9B%BD%E5%AE%B6%E6%BF%80%E7%83%88%E7%AB%9E%E4%BA%89.html


胡平:時間站在誰那邊──台海危機的現狀與展望



 胡平 上報 20240314


(1)賴清德勝選,兩岸關係會否生變?

 

臺灣總統大選落幕,民進黨賴清德獲勝。眼下各方最關心的問題是:賴清德接任臺灣總統,兩岸關係將會發生哪些改變?

 

正像我先前講過的,賴清德當選總統,兩岸關係不會發生重大改變,中共不會對臺灣動武。因為賴清德明確表示在兩岸問題上他將維持現狀,不會搞台獨。順便說明,什麼是中共定義的台獨?很簡單,那就是修改中華民國憲法,把「大陸地區屬於中華民國」這句話拿掉。但既然賴清德宣稱他將遵循中華民國憲法,不會修憲,因此中共就不會對臺灣動武。

 

但是小的改變是會有的。因為賴清德本來就比蔡英文更綠。在勝選感言中,賴清德不把臺灣叫作中華民國而叫作「中華民國臺灣」,把大陸稱為「中國」,這在中共看來都暗含著很強的台獨色彩。所以大陸必定會做出一系列動作向賴清德施加壓力。事實上,因為中共也預估賴清德很可能勝選,因此早在去年12月就開始施壓, 宣佈中止《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定》(ECFA) 下12個類別產品的關稅減讓措施;在投票前兩天,中共當局又宣佈準備進一步中止早期收穫農漁、機械、汽車零配件、紡織等產品關稅減讓措施。就在臺灣大選揭 曉的第二天,南太平洋島國諾魯就宣佈同臺灣斷交,使得臺灣僅有的12個邦交國又少了一個。凡此種種,都表明中共向賴清德施加壓力。類似的動作,中共還可能繼續採取。

 

去年11月,美國《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雜誌刊出美國學者葛來儀(Bonnie Glaser)、白潔曦(Jessica Chen Weiss)和柯慶生(Thomas Christensen)的文章。文章說,要遏阻中共在台海動武,美國單靠軍事威脅是不夠的,美國必須在做出懲罰威脅的同時,再提供北京「可信的再保證」 (credible reassurances),而為了讓這種「再保證」有效發揮作用,他們建議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賴清德一旦勝選,應考慮凍結台獨黨綱。假如賴清德凍結了台獨黨綱,中共方面也會做出一些回應。例如,不再繼續挖走臺灣的邦交國,重新開放大陸的自由行和團客訪台,恢復《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定》(ECFA)的若干措施,等等。但是因為賴清德很可能會像蔡英文一樣,拒絕承認九二共識,拒絕直接說出大陸地區與臺灣地區同屬中華民國這句話,也就是兩岸一中,海協會與臺灣海基會的互動仍然不會恢復。

 

 

前面說到,賴清德不會修改憲法,因此中共不會對台動武。但這決不是說,只要臺灣不獨,大陸就一定不武。中共國家安全部在1月16日發文,提到中共在2005年通過的《反分裂國家法》。《反分裂國家法》明確規定了對台動武的3種情形:1、「台獨」分裂勢力以任何名義、任何方式造成臺灣從中國分裂出去的事實;2、 導致臺灣從中國分裂出去的重大事變;3、和平統一的可能性完全喪失。注意這第3種情形,這就是說,哪怕台獨勢力沒有以任何名義、任何方式造成臺灣從中國分裂出去的事實,哪怕沒有發生任何導致臺灣從中國分裂出去的重大事變,只要中共當局自己主觀認定和平統一的可能性完全喪失,它就可以對臺灣動用武力。

 

按照這一條,既然多次民調都表明臺灣民眾不分藍綠都拒絕中共提出的「一國兩制、和平統一」方案,尤其是多次民調都顯示大部分臺灣人只認同自己是臺灣人,不認同自己是中國人,那麼在中共看來,這就可以認作和平統一的可能性已經完全喪失,因此已經可以對臺灣動武了。哪怕你臺灣不修改憲法,它也可以動武了。《反分裂法》還規定,國務院、中央軍事委員會可以在必要時先採取行動,隨後再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通報。這就是說,《反分裂法》授權共軍可以先斬後奏。這就是說,哪怕明天中共就對台動武,它也可以振振有詞地宣稱師出有名。

 

之所以在眼下,中共還不打算對台動武,說穿了就一條:怕美軍介入。關於這個問題,下面還要談。

 
(2)烏克蘭與臺灣

 

俄國發動侵烏之戰,使人們聯想到臺灣。中共打臺灣,與俄國打烏克蘭有一些可比性,但也有不可比性,俄國打烏克蘭,可以有好幾種不同的戰略目標:目標A——最好是把澤連斯基政府打倒,扶植一個親俄的政府,然後再搞一次公投,烏克蘭宣佈回歸俄羅斯,這對它是最好不過的。達不到這一目標,退而求其次,目標B——扶植一個親俄政府。如果這點還是做不到,那就是目標C——讓烏克蘭一分為二,以第聶伯河為界,佔領整個烏克蘭的東部。如果這個目標也做不到,那就是目標D——烏東地區占點算點,只要比前年2月24號開戰之前多占了一些地方,普京就可以宣佈,他的特殊軍事行動取得了成功。

 

俄烏戰爭打了兩年多,現在看來,俄國的目標A、目標B、目標C都達不到了。烏克蘭要收復失地,把俄軍趕回到前年2月24日之前也很不容易。雙方很難達成和平協定。

 

中共打臺灣和俄國打烏克蘭不一樣。中共只能有一個戰略目標,那就是統一,如果達不到統一就輸了,無論它對臺灣造成多少損失,對中共而言,達不到統一就是輸了。中共知道這一點,所以它不敢輕啟戰端。

 

烏克蘭儘管是得到國際社會公認的一個主權國家,但是出於種種原因,當俄國侵犯烏克蘭時,沒有一個國家直接出兵相助,這就是俄羅斯敢入侵烏克蘭的原因。北約近在咫尺,一線之隔。如果北約願意出兵相助,俄羅斯是不敢打的。臺灣雖然沒有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承認,但是美國有個《臺灣關係法》。如果中共武力犯台,美國很可能出兵相助,所以在現階段,中共不會去武統臺灣。

 
(3)中共統一臺灣的「北平模式」

 

近來,中國大陸、臺灣和美國三方軍機軍艦頻頻現身台海。這讓很多人擔心,會不會擦槍走火引爆戰爭。

 

我以為擦槍走火引爆戰爭的可能性很小。中共國際關係專家、清華大學國際關係研究院院長閻學通講過:「目前在南海和台海地區,都不會發生故意的擦槍走火,因為美國、中國大陸、臺灣地區三方對軍事行動的控制都非常嚴格。所以說,首先,在這些地區發生擦槍走火的可能性非常小;其次,即便發生擦槍走火,有關各方也一定能及時地把它控制住,不讓它發展成為戰爭。」

 

近期內,中共會不會武統臺灣?中共鷹派人物、《超限戰》一書作者、解放軍少將喬良說:臺灣目前形勢,文統無望,只能武統,但不可輕率急進,因為解決臺灣問題的關鍵在於先解決中美實力對比。中美未分高下之前,臺灣問題不可能徹底解決。只要不斷提高和增強中國克服外部約束的實力,一旦美國沒法介入,收復臺灣如探囊取物。

 

中共國台辦原副主任王在希曾對媒體說,在和統和武統之間還有第三條道路可供選擇,那就是採用圍而不打的的「北平模式」,僅攻打外島,以戰迫和,以武促統,逼臺北就範。

 

中共賭的就是,在經過一段時日後,中國的軍力有進一步增長,雖然不是在全球、但只要在台海局部區域取得優勢,當它擺出武統臺灣的架勢,美國就會考慮,犯不犯得上為那麼遙遠的一個臺灣去跟中國直接刀兵相見。一旦美國不肯直接出兵,那麼面對中共大軍壓境,兵臨城下,臺灣也許就只有被「一國兩制」,被「和平統一」了。

 

 
(4)美國會出兵相助嗎?

 

無論是出於對普世價值的分享,還是出於對第一島鏈的戰略考量,美國都在堅守《臺灣關係法》護衛臺灣的承諾。這是40多年來美國歷屆政府一直堅持的立場。但是《臺灣關係法》具有模糊性。它沒有明確說一旦中共對台動武,美國是會出兵還是只賣武器。這幾年,拜登總統幾次回答記者提問都明確回答,美國願意為保護臺灣而介入軍事行動。但這只是拜登總統的立場,以後的美國總統會不會也堅持這種立場呢?如果幾年後國際形勢有變,美中兩國的實力對比有變,美國政府是否還會堅持這種強硬立場呢?

 

2021年,美國智庫「芝加哥全球事務委員會」做過一次民調。那次民調顯示,如果中國武力犯台,過半數美國人贊成派兵保護。2022年6-7月,美國「德國馬歇爾基金會與「德國貝塔斯曼基金會」對14個國家的民調顯示,如果中國武力犯台,多數受訪者比較支持以外交舉措與經濟制裁應對,同意對臺灣輸送武器和出兵援助的不到5%;就連最支持臺灣的美國,同意對臺灣輸送武器和出兵援助的也不到10%。同年8月,佩洛西訪問臺灣,中共在台海進行大規模軍演。這兩件事強化了國際社會對臺灣的關注,強化了民主國家的民眾、尤其是美國民眾對臺灣的支持度。如果再做一次民調,結果很可能會和上一次不一樣。

 

我認為,如果中共武力犯台,民主國家的民眾大多數會支持以外交舉措和經濟制裁應對,同意輸送武器會少些,同意出兵的更少。臺灣是海島,有海峽天塹,易守難攻。但也由於臺灣是海島,別的國家要運送物資和武器就更難,接收難民也更難。最嚴重的問題是,目前,全世界絕大多數國家以及聯合國等國際組織都承認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這就意味著,如果中共對台動武,國際社會都會因為那是中國內政,因此很難給臺灣提供有實質性意義的幫助。

 

不錯,已故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講過:臺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但這話是安倍下臺後講的,要是在臺上就不好這麼講。安倍講了「臺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後,中共外交部提出抗議,日本政府駁回中方的抗議,理由就是「因為安倍晉三已經不再是政府官員了」。既然現在日台雙方連正式邦交都沒有,日本怎麼可能在中共武力犯台時出兵相助呢?

 
(5)警惕臺灣淪為犧牲品

 

在美國,一直有不同的聲音。哈佛大學教授、「修昔底德陷阱」一說的提出者格雷厄姆·艾利森,曾在《外交事務》上發表文章,題目是「美國要學會尊重其他大國的勢力範圍」。文中講到,1945年2月4日雅爾達會議期間,後來被稱為「遏制戰略之父」的喬治‧肯南給他的同事、時任羅斯福總統的俄文翻譯兼蘇聯問題首席顧問的查理斯‧博倫發去一封緊急密信。信中說,蘇聯會盡力維持對歐洲的大範圍控制,問題是美國應採取何種對策。肯南問道:「我們為什麼不可以體面而確定地和它妥協——坦誠地將歐洲劃分成美蘇各自的勢力範圍——確保我們不進入俄羅斯的勢力範圍,也不讓俄羅斯闖入我們的地盤?」

 

艾利森寫到,肯南這一主張,成為後來數十年美國戰略的支柱,其基本前提是對勢力範圍的接受,即承認某些地區將由蘇聯主導。在隨後40年裡,數任美國總統都經歷了危機,因為美國的信條宣稱某些權利是普世性的,所以當受蘇聯主導的國家內部尋求行使這些權利的自由鬥士遭到鎮壓時,美國理當考慮派遣軍隊的選項。但歷任美國總統都毫無例外地選擇旁觀而不是干預:比如艾森豪面對1956年10月匈牙利事件,詹森面對1968年「布拉格之春」,等等。

 

可以想見,如果美國政府接受艾利森的主張,像美蘇冷戰期間接受彼此勢力範圍那樣,接受美國與中國各自的勢力範圍,臺灣很可能是首當其衝的犧牲品。

 
(6)「一中兩府」模式是可行之道

 

由於臺灣與大陸大小懸殊,臺灣的安全需要國際社會的維護。然而,由於臺灣缺少國際承認,因此臺灣的安全很難獲得國際社會的維護。迄今為止,臺灣得到的唯一的外部支持就只有美國。從長遠看,臺灣還需要更多的外部支援。近些年來,臺灣在國際社會的能見度有顯著提升。但是,臺灣的國際地位並沒有得到實質性的提升。

 

去年,美國眾議院以口頭表決方式無異議通過一部旨在協助臺灣抵禦中國外交孤立的法案,厘清聯合國1971年通過的2758號決議只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代表是中國在聯合國唯一的合法代表,並未涉及臺灣在聯合國的代表權,也沒有對中華人民共和國與臺灣的關係採取立場,或包含任何涉及臺灣主權的聲明。

 

這部法案似乎給別的國家承認臺灣提供了一種可行的方式。但問題是,這部法案只在眾議院得到通過,參議院還沒有通過。臺灣的一些邦交國本來想借助於這部法案提出的對聯合國2758號決議的重新解讀,促成臺灣進入聯合國。但是在不久前的聯合國會議上,就連這些親臺灣的國家也沒有把它作為正式議案向大會提出。別的國家逡巡不前也很好理解:如果以這種方式承認臺灣是切實可行的,美國政府幹嘛不帶頭這麼做呢?英國外交大臣也發表講話,贊同對聯合國2758號決議的新解讀,但是英國自己也沒有以這種方式承認臺灣。可見這種方式並不能説明臺灣擺脫在國際上的孤立困境。

 

 

在我看來,要使臺灣擺脫被孤立的困境,最簡單、也最可行的辦法就是,美國在保持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邦交的同時,又和中華民國建交。這就是「一個中國,兩個政府」模式,也就是兩韓模式。既然中共自己在宣示它的「一個中國」原則時,從2000年起,早就不再反對「一個中國,兩個政府」了,早就不再反對以兩韓模式處理兩岸關係了,因此它不可能對此做出什麼激烈的反應。有關美台建交的法理依據與現實可行性,我在「美台建交,此其時也」一文裡有詳細論述。這裡就不再重複了。

 
(7)時間站在哪一邊?

 

2005年4月,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時間站在哪一邊」。文章最後一段寫到:「一切就歸結到時間上。時間會站在誰一邊?不少人會說,時間會站在臺灣一邊。因為臺灣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不過這是對較長的未來而言。在較短的未來也有可能出現相反的情況。關鍵是大陸。隨著時間的推移,大陸是會變得自由民主呢,還是會變得十分強大但依然專制?結論:必須大力催化大陸自由民主。大陸能否及時地走上自由民主之路,關係到大陸人民的切身利益,關係到世界的和平與穩定,也關係到臺灣自由民主的生死存亡。」

 

19年過去了。19年來,大陸沒有變得自由民主,而是變得更強大而且更專制。今天的臺灣比19年前更不安全。固然在3、5年內,臺灣還是安全的;但5年、10年以後呢?照目前這種趨勢下去,未來的專制中國有可能變得更強大,不但臺灣很可能會淪陷,整個世界的形勢都不堪設想。因此,我們必須從根本上扭轉這種趨勢,我們必須促進中國大陸的改變,向著自由民主的改變。

 

※作者為《北京之春》雜誌榮譽主編



from 新世纪 NewCenturyNet https://2newcenturynet.blogspot.com/2024/03/blog-post_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