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25 April 2024

欧盟拟议的第14轮对俄制裁据报包含援俄中企

据路透社周三援引欧盟消息人士报导,欧盟委员会预计将提议对向俄罗斯运送朝鲜军事装备的船只以及无视七国集团(G7)对俄罗斯石油价格上限的油轮实施制裁。目前,欧盟委员会正最后敲定针对俄罗斯全面入侵乌克兰的第14轮制裁方案。 

西方国家指责朝鲜为俄罗斯的战争机器提供武器,包括弹道导弹和弹药。乌克兰越来越面临武器供应上的劣势,双方都无法在战场上取得重大进展。

美国今年2月称,朝鲜自去年9月以来已向俄罗斯运送了1万多个集装箱的弹药和相关材料。欧盟委员会还在寻求制裁在七国集团(G7)石油价格上限之外运输俄罗斯石油的“影子船队”中的油轮。

一份文件显示,预计将有40家公司被列入新一轮的欧盟制裁实体清单。这些公司包括为俄军采购设备的俄罗斯公司,以及对俄出售具有军事用途的电子产品、半导体和芯片的第三国公司。

该文件显示,这些第三国公司总部设在阿联酋、吉尔吉斯斯坦、土耳其和中国,曾向俄罗斯出售原产于欧盟和美国的设备。

消息人士称,欧盟委员会本周将与成员国进行非正式讨论,然后将提案提交给欧洲理事会进行辩论。欧盟委员会拒绝对此发表评论。



from RFI https://www.rfi.fr/cn/%E5%9B%BD%E9%99%85/20240424-%E6%AC%A7%E7%9B%9F%E6%8B%9F%E8%AE%AE%E7%9A%84%E7%AC%AC14%E8%BD%AE%E5%AF%B9%E4%BF%84%E5%88%B6%E8%A3%81%E6%8D%AE%E6%8A%A5%E5%8C%85%E5%90%AB%E6%8F%B4%E4%BF%84%E4%B8%AD%E4%BC%81


华日:美国起草针对援俄中资银行的制裁措施

华尔街日报援引知情人士透露,美国正在起草可能切断中国一些银行与全球金融体系联系的制裁措施,为华盛顿最高特使提供外交筹码,美国官员希望此举能阻止中国对俄罗斯军工生产的商业支持。 

华尔街日报指出,问题在于即使美国威胁动用最有力的金融胁迫工具之一,能否削弱中俄之间复杂且猛增的贸易。

自乌克兰战争爆发以来,中国一直听从西方的警告,不向俄罗斯输送武器,但自布林肯去年访华以来,中国出口的兼具军事用途的商品激增。美国官员说,中国现在是电路、飞机零部件、机器和机床的主要供应国,中国的援助使俄罗斯得以重建军工能力。

西方现在担心俄罗斯会在消耗战中战胜乌克兰,特别是如果盟国不动员自己的工业来匹敌俄罗斯的生产。

布林肯和其他高层内阁官员一直在向西方盟国敲响警钟,包括上周在意大利卡普里举行的七国集团会议上。

华日报道接着强调出,但这一次,布林肯前往中国之际,官员们寄望于以切断中资银行获取美元的渠道这一威胁,以及中欧贸易关系可能受到影响这一风险,来说服中国政府做出改变。这些银行是对俄商业出口的关键中间人,负责处理付款,并为客户公司的贸易交易提供信贷。

美国官员称,如果外交方式无法说服中国政府控制上述出口,针对银行的制裁是一个升级选项。最近几周,美国官员在私下会面和通话中加大了对中国政府的施压力度,警告称华盛顿方面随时准备对处理此类军民两用产品贸易的中国金融机构采取行动。

美国财长耶伦本月早些时候在北京与中国财长会晤时表示,任何银行,如果为向俄罗斯国防工业基地输送军事或军民两用产品的重大交易提供便利,都可能面临美国制裁。

报道又援美官员们称,他们希望西方的联合外交压力能避免采取可能打破美中关系脆弱缓和局面的行动。与针对个人和企业的普通制裁相比,切断银行获取美元这一全球贸易主要货币的渠道具有更广泛的影响,因此通常被作为最后手段。此类制裁往往会迫使银行倒闭,影响到其整个客户群,在中国面临日益严重的信贷问题之际,这种制裁尤其会带来风险。

然而,在过去,仅仅是将矛头指向银行的威胁也曾产生过短暂的效果。去年12月美国总统拜登签署了一项行政命令,授权财政部制裁那些援助俄罗斯军工企业的银行。

卡内基俄罗斯欧亚中心(Carnegie Russia Eurasia Center)智库研究员、俄罗斯央行前雇员伯格彭歌(Alexandra Prokopenko)对华日表示,这给中俄贸易往来造成了瓶颈,因为中国的主要银行不再参与相关交易的促成。

但她说,这些银行已逐渐被更不知名的地区性中资银行所取代,它们在以美元计价的经济领域中几乎没有业务,因此不太担心美国的制裁。“支付链正在慢慢重建”,伯格彭歌说。“俄罗斯人和中国人都在不断适应新的状况。”

报道续指,华盛顿智库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简称CSIS)最近发布的一份分析报告显示,去年3月习近平和普京会面后,俄罗斯军方最关键的一些军民两用产品的贸易量激增。CSIS称,关键军民两用产品的发货量从每月区区几千件跃升至每月近3万件,其中包括直升机零部件、导航设备以及用于制造武器和飞机精密零部件的机器。

报道引述CSIS高级研究员贝格曼(Max Bergmann)说:“这最终使得克里姆林宫加快了自己的武器生产,包括装甲、火炮、导弹和无人机,并有效防御乌克兰2023年的反攻。”

乌克兰战争伊始,习近平似乎对西方要求中国不要向俄罗斯运送军事装备的呼吁颇为敏感,但此后中国找到了变通办法。一位驻华盛顿的欧洲高级外交官说,中国不向俄罗斯提供任何看起来像武器的东西。但“我们所说的组件,比如芯片、机械、工具,这些都是可以用来制造武器的。”

这位外交人士说,美国面临的部分挑战是,这种贸易不仅是普京的战略投资,也是习近平的战略投资。这位官员说,普京和习近平已会晤过几十次,在俄罗斯入侵乌克兰之前,两人花了数年时间为建立更紧密的贸易关系打下基础,包括促进以卢布和人民币结算的贸易,旨在让中俄两国经济免受西方制裁的影响。

“我认为,假如普京不知道中国会在技术上支持他,他是不会有勇气去发动战争的,” 这位外交人士说。

华尔街日报最后写道,美国认为,欧洲与中国的金融和贸易关系意味着,欧洲拥有比美国更大的对北京的外交影响力。

在对中国这个主要贸易伙伴、资金提供方采取惩罚性措施问题上,华盛顿的欧洲盟友表现得更为谨慎一些,它们只制裁了美国黑名单上数十家公司中的一小部分。

“西方的筹码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尤其是考虑到美元和欧元在金融体系中的主导地位,” 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近期报告主要撰写人之一斯内歌瓦耶(Maria Snegovaya)说。“这可能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有希望的途径。”

 

from RFI https://www.rfi.fr/cn/%E4%B8%AD%E5%9B%BD/20240423-%E5%8D%8E%E6%97%A5-%E7%BE%8E%E5%9B%BD%E8%B5%B7%E8%8D%89%E9%92%88%E5%AF%B9%E6%8F%B4%E4%BF%84%E4%B8%AD%E8%B5%84%E9%93%B6%E8%A1%8C%E7%9A%84%E5%88%B6%E8%A3%81%E6%8E%AA%E6%96%BD


中国"小粉红"在美国校园威胁他人被判刑 吓阻北京境外胁迫



本周三,就读于波士顿伯克利音乐学院的中国留学生吴啸雷因为在校园中威胁其他支持中国民主的留学生而被美国法院判刑九个月。外界关注,这个判例将会对其他赴美留学的"小粉红"起到什么样的吓阻效用?

据本台此前报道,现年26岁、就读于波士顿伯克利音乐学院的中国留学生吴啸雷在2022年10月对该大学的毕业生佐伊(Zoey)进行了跟踪、骚扰。当时,佐伊于伯克利学院校园里张贴海报声援中国民主,不料,吴啸雷便开始以微信群及电邮等多种方式对佐伊进行恐吓。吴啸雷表示,如果再贴海报,会砍掉佐伊的手、他已经向中国政府举报佐伊,同时吴啸雷还要求其他人查明佐伊的住址,发起对佐伊的网络暴力。

吴啸雷因为前述的恐吓案件被以“网络跟踪缠扰罪”和“跨州传播威胁通讯罪”遭美国司法部门起诉,本周三,该案件迎来了审判结果。综合国际媒体报道,波士顿地区法院判处吴啸雷9个月的刑期,刑满后,吴啸雷将被监督释放3年,之后被驱逐出境,不得返回美国。

声援民主的中国留学生:“小粉红”已被中国政府洗脑

在美国校园中,“小粉红”出没的现象似乎屡见不鲜。支持自由法治的中国留学生Eve就此跟本台记者分享了她在美国校园中遇到小粉红的经验:“遇到‘小粉红’我一般会绕著走,因为我不想被他们破坏美丽的心情。我之前遇到过一个‘小粉红’,他说支持武力解放台湾,后来他就永远失去了和我做朋友的机会。……这些‘小粉红’会在言谈之间很努力地维护他们心目中的那个政权,认为一切关于中国的负面报道都是刻意抹黑,我认为他们已经被政权洗脑跟利用。”

在美国大学校园任教的南卡罗来纳大学商学院教授谢田也谈到,他虽然没有教导过“小粉红”学生,但是他的撰文曾被其他学校的“小粉红”留学生举报:“有一次我写了一篇文章,结果有一个人,我相信是个‘小粉红’,他曲解了我(文章)的意思,然后报给我的学校,窜改了我的意思、攻击我。”

谢田说,面对“小粉红”的曲解与恶意举报,他与校方详细解释了文章的本意才成功化解了整起事件。

“吴啸雷”判例是否能吓阻北京支持者的境外胁迫?

国际媒体普遍认为,美国法庭对吴啸雷的判决是在向中国政府及其支持者传递信号,让他们知道美国不会容忍中国企图于境外胁迫和压制与中国政府观点不一样的民众的声音。那么,吴啸雷的判例是否能吓阻中国公民在美国威胁民主人士的行为呢?

对此,Eve抱持著正面的看法:“我觉得他们至少明面上会克制一些,虽然没办法改变他们内心的想法,但至少公开场合他们不会再敢这么极端,毕竟这个判例等于在告诉他们’如果你走极端,你知道会是什么下场。’”

谢田也指出:“我相信这个判例当然不会改变他们的思想,但是会遏止他们的行为。思想上要改变的话,他们需要长期的学习、思考,摆脱中共的洗脑灌输才能做到。但他们现在至少知道这么做后果是很可怕的,这个案例就起到非常积极正面的作用。”



记者:唐缘媛   责编:梒青 网编:何足

from RFA https://www.rfa.org/mandarin/yataibaodao/renquanfazhi/tj-04252024121152.html


Wednesday 24 April 2024

G7外长:23条法例将使在港经商更难 中方和港府谴责兼反对

明(23日)天是落实《基本法》第23条的《维护国家安全条例》(下称《条例》)生效满月之日,七大工业国集团(G7)外长及欧盟高级代表日前仍不忘在声明中批评此条例将进一步侵蚀香港自治和人权,使人在当地生活丶工作和经商变得更加困难,并削弱港人的对外交流。港府和中国外交部驻港公署对声明发出「强烈谴责」,并予以「坚决反对」。  

另外,作为港府法律代表的律政司,其司长林定国亦继续为23条立法进行解说,本身是资深大律师的他,竟呼吁各界解读《条例》时,「不要纠结于个别字眼,要从法律条文的整体性去看以及法律程序的正当性」。他上周六(20日)在他的脸书指出,《条例》生效快一个月内,他已向来自不同商会丶金融界及法律界约 200位代表进行解说。

香港法庭判桉只看条文内容,故法律界对条例均是斟字酌句,强调魔鬼在细节(The devil is in the details)中,故此2003年港府就23条立法谘询公众时,曾要求当局以订明条文细节的白纸草桉作谘询,但被港府拒绝。另外,资深新闻工作者梁家权日前在其网上节目中质疑,解说工作不应该是在《条例》草拟或生效前进行的吗?

G7外长和欧盟高级代表上周五(19日)在意大利开会后发表声明,在中国的部分,声明以长于台海关系的篇幅指出,近四年前落实的《港区国安法》,已令香港的多元化和公民及政治棹利备受削弱,而23条立法更会进一步侵蚀香港的自治丶人权及自由,

直言新例将使在香港生活丶工作和经商变得更加困难,并削弱港人与更广泛的世界保持自由和开放交流的能力。

虽然中方多次表示,订明香港享有高度自治和生活及制度五十年不变的《中英联合声明》已成历史文件,但G7外长的声明再次敦促中国恪守《联合声明》等承诺,按国际承诺及适用的法律义务行事。

G7是指加拿大丶法国丶德国丶意大利丶日本丶英国及美国,七国领导人和外长会定期举行会议并发表声明,上周于意大利举行的外长会议共发表了叁份声明。

港府翌日作出回应,指声明的言论「不实和偏颇」,是在抹黑《国安法》和《维护国安条例》,对此予以强烈谴责。港府重申,《条例》不会影响正常营商和与世界各地进行正常交流的港人和机构。发言人又再重申,《条例》已订明,两条国际人权公约保障的权利会续受保护,「七国外长和欧盟高级代表对条文视若无睹并肆意抨击,充分暴露其险恶用心。」

港府「强烈敦促这些别有用心的外国政府停止诬蔑抹黑丶干预属于中国内政的香港事务」,以及停止危言耸听。

中国外交部驻港公署其后亦发文反驳G7外长及欧盟高级代表的声明,指G7国家仍然臆想活在旧列强殖民时代,插手别国内政,但「昔日列强」只是少数国家,不能横行世界,劝个别国家正视现实,恪守国际法,停止插手香港事务。



from RFI https://www.rfi.fr/cn/%E4%B8%AD%E5%9B%BD/20240422-g7%E5%A4%96%E9%95%BF-23%E6%9D%A1%E6%B3%95%E4%BE%8B%E5%B0%86%E4%BD%BF%E5%9C%A8%E6%B8%AF%E7%BB%8F%E5%95%86%E6%9B%B4%E9%9A%BE-%E4%B8%AD%E6%96%B9%E5%92%8C%E6%B8%AF%E5%BA%9C%E8%B0%B4%E8%B4%A3%E5%85%BC%E5%8F%8D%E5%AF%B9


专访蔡霞:临门一脚欠佳的江胡、摘桃子的习近平

近日,以纪念胡耀邦、赵紫阳基金会为首的多个海外民间组织在美国纽约举办纪念胡耀邦、赵紫阳和八九民运三十五周年的活动。前中共中央党校教授蔡霞在活动中发表演讲,分析了中共体制内民主力量的演变。本台记者王允就近几任中共高层领导的政治倾向对蔡教授进行了专访。

江胡临门一脚却不敢

记者:您在演讲中分析了江泽民、胡锦涛时代,也提到他们当时也是有改革的可能,那为什么又缩回去了呢?

蔡霞:对江胡的评价,我认为,在未来的中国历史研究上,如果从比较客观、理性的角度去看待这二十多年,江泽民十三年,胡锦涛十年,你就会知道这期间是充满矛盾和多面性的。这两个人他们本身是理解民主的,也是了解民主知识的,因为这是他们的知识水平决定了的。但是,他们根本的问题在哪里?就在于,他们统治这个国家的根本立场、根本利益是他们的最大局限性。他们没有勇气突破这个局限性。最突出的表现,我认为是,江泽民提出“三个代表”,本来这个党是可以往前面走的,但临门一脚他不敢。因为他如果真的把政治改革这个门打开的话,哪怕你进一小步,中国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而他(可能顾虑)他个人未来在历史上承担什么名声,他不敢当中国的戈尔巴乔夫。胡锦涛同样如此。这种情况下决定了他们是矛盾体。一方面他们有想法给一些开放的空间,这是有可能的,不是没有的,但另一方面,一旦触到底线,他们就逃回来了。因此,民间似乎就是在这样的状况下,就是在底层生长,在搞基层民主自治,不动摇他的政权,不触及他的政权,他是睁一眼闭一眼的。他并不是像2010年之后对非政府组织严加管理、控制的那种情况,这个之前他们其实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因此基层社会是有发展的。比如小区的业主委员会,就是我们共同来管理这些事务,我们怎么去做等等。

记者:您说江胡临门一脚却不敢,有什么具体表现吗?

蔡霞:比如三个代表。大约是2001年的时候,江泽民的提法是内部传达的。当时有个事情是石家庄的五连环爆炸案,和那个事情是一块儿传达的。他的提法是,政治体制改革只做不说,或者多做少说,他说,你们媒体不要当作热门题目来炒作。我听下来的意思就是希望有限的改革,往前走。但他具体的方案最后也没下来。所以,他这临门一脚是踢不出去的。

又说胡锦涛。胡锦涛时期,他在十六届四中全会时期有一个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通知。我的理解是,你讲政治体制改革,其中否定的意味很多;但你换个角度讲,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那就是往前走的意味多。所以他是回避了“改革”的提法,但实际上他讲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说白了就是这个国家的政治体制,就是你怎么领导这个国家、怎么统治这个国家,其实就是换了个名词的政治改革。但是,他没能做到,党内的阻力非常大。他的一些有限的措施在这个通知里提到了。他也说,没有哪一个政党是可以一劳永逸的,可以永久拿着政权的。这是一个。

到了2006年,当政治体制改革不能往前面走的时候,中国社会的矛盾不断积累,它表现出来就是社会群体事件、矛盾冲突不断发生。因为经济往前走,而政治停滞,这两者不平衡,就造成大量的社会事件。所以后来,胡锦涛就搞了一个“中国特殊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这个大家都知道。他其实就是想,既然从政治体制改革这个层面突不破,那么我从化解社会矛盾的角度可不可以推进国家的发展?其实我觉得胡锦涛也是在苦心巴巴地干这个事情,但是动哪一步都会触及到中国共产党的利益问题。他上面有老的,常委中有保守的,这个东西他是动不了的。我们一直说九龙治水,每个人都各管一块儿,那一块儿就是每个人的利益王国。你动哪一块儿,常委不同意,胡锦涛就干不了。

记者:我们也注意到,在胡锦涛后期开始打压公民社会,比如对“茉莉花革命”的镇压,后来还有些相关的举动。胡锦涛下台后,又是习近平上台,就感觉好像是有一个顺序,从江到胡,再到习,似乎是一个渐次保守的过程。那么这是偶然形成的,还是说即使不是习上台,另外一个人上台,也会有这样一个渐次保守的趋势?

胡锦涛保守倾向的秘密

蔡霞:我最近也在思考这个问题,但不能说我已经思考成熟了。你看胡锦涛执政的两个五年,第一个五年,他是相对开放的,中共党内也一直觉得整个氛围是比较宽松的,各种意见都能讲。我后来问了一下媒体,他们也说,我们觉得2002年到2006年是很宽松的。但07年十七大以后,他就开始趋向于保守了。我觉得这个里面是有原因的。一个原因是07年的十七大之前,十七大是07年10月召开的,这个之前的2月份《炎黄春秋》发了一篇文章《民主社会主义模式与中国前途》,引起了很大的争论。这篇文章是中共党内的一个老人,是人民大学副校长谢韬。他的意思就是我们应该走向民主社会主义,而不是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因此在社会上引起很大的争议。

我当时看到这个文章,就跟中央党校党建部的主任讲,你注意观察,这个问题会引起非常大的争论;那场争论,当时党内很多保守的人就鼓动出来压制。胡锦涛始终不压制,他没有压制那场讨论。这就意味着党的顶层领导不参与,让大家去讨论。那场讨论交锋是非常激烈的,在某种意义上讲,它甚至可以把中国推向民主社会主义。胡锦涛没有压制它。但他在十七大报告中回答了这个问题,“什么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实就隐含着一个意思,就是否定民主社会主义,我们不会走那条路。所以他在那个时候讲了,我们不走老路,不走邪路,而走我们自己的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这个时候他的回答趋向于保守,为什么?因为他突破不了这个底线,邓小平已经划定了理论底线,江泽民都没敢突破,他能突破得了吗?他在理论上比江泽民还要弱一点,江泽民好歹好有些东西。

胡锦涛为什么在第一个五年还那么宽松,还能有一些空间呢?是因为曾庆红在当常委。曾庆红在管党务这一块。当时在中央党校内部还有一件事情。就是在戈尔巴乔夫改革二十年之际,中共中央编译局,也就是专门翻译马克思、毛泽东等领袖人物著作的,他们的出版社就想出一本书,就是二十年后回过头来看戈尔巴乔夫在苏联的改革,它是综合了戈尔巴乔夫身边的人和美国等西方学者的看法,它并不是汇总中共党内的东西。这本书能否出版,争论非常激烈。曾庆红就去看这本书,他就说这本书要出。他说,这本书出版以后,你可以不公开卖,就不再新华书店发行,但一定要在党内发行。他建议党内所有副省级以上的干部都去看这本书,要让大家知道,未来的政治改革要面临多么复杂的情况,我们应该怎么去做?从这些例子就可以看出,其实曾庆红并不保守。

但是,为什么胡锦涛第二个五年趋向于保守?因为常委换了,谁管党建,谁就管意识形态,谁叫管整个党的(思想)动态。第二个五年常委中有谁?有习近平。

记者:是习近平上台以后,党内的保守力量自然增强了吗?还是说,在习近平独裁的体制下,那些高层不得不表现为保守?

蔡霞:保守力量开始抬头。习近平上台,对中央党校来说就是一个信号。2007年底,他当了常委,主管中央党校,他是中央党校校长。2008年暑假,在中央党校最后一个教学研究的会议上,就是教授们参加的教学总结会,我们中央党校的副校长传达了他的话,中央党校姓党,所有党校老师讲课、讲话都要和中央精神保持一致。谁要是觉得委屈了自己,你们要是敢随便讲话,你要自己想想办法。当时我在台下听着,我就是一个大炮筒,我很直,所以我就说,共产党什么时候变成黑帮了?怎么听着就跟黑帮老大威胁人一样呢?哪能这么说话的?从来没有中共党校的校长敢这么训过老师的。

我想告诉大家,在中央党校我不是另类,中央党校有一批的人是我这样的。他们的理论比我深,他们的思考比我深。只是他们比我沉稳,他们没说话,而我是个直性子,我就直接说了。就是这点差别。其实中央党校那个小环境就是那样的。

记者:但你如何看待蔡奇呢?蔡奇早年似乎还表现出一点民主的倾向。

蔡霞:这种人就是典型的以利益为导向的政治投机取巧派。我跟蔡奇还有过直接接触。我在2006年接触了他,我对这个人就没有过好印象。所以我就知道他,但这个事情以后再说。

所以,习近平上台(担任常委)以后,他来主管党建、主管意识形态,立即就开始左转。其实习近平上台之后,大家都知道下一任(中共总书记)就是他了。尤其像胡锦涛这样的人,胡锦涛有一个特点。我曾经对我们党校的副校长,他曾经在江胡时代当过高参,叫李君如,管理论的。我对李校长讲,李校长,胡锦涛有些问题是没有把住的,将来党会出很多问题,就会栽在他头上,让他去承担责任。我跟李校长他们讲话也是很直,所以我就不在这里多说了,因为没有多少时间。李校长当时跟我讲了一句话,这是他单独和我说话。他就说,锦涛书记善于协调。我一听这个话,什么意思啊,就和稀泥呗。他顶不住啊,顶不住,下一任就是你(指习近平)当总书记,我也就是这一任。所以他最后五年趋向于保守,不是他的主意,而是习的主导,但谁也不能讲。而且我们知道,当时是九龙治水,大家讨论意见,一个人有不同意见,决议就做不了。所以,十年他没干什么事。改革开放没有向前,就是深层改革推不动。

摘桃子的人

记者:但对于习近平,大家还是有一些疑问。就像你刚才讲的,他本身就是很保守的一个。但是他刚上台的时候,大家的反应是,习在沿海主政了好多年,包括上海、福建和浙江。他在沿海这么多年对他没有什么影响吗?

蔡霞:中国共产党提拔干部是有诀窍的。什么诀窍?就是这个人我认定了要提拔你,我先把你放到原来基础比较好的地方去,让你镀一下金,只要你不说话,顺着走,他那个地方什么都好,经济也好,自然就上去了。你上去了,大家可能就觉得,那个地方好,以为就是你干的。

我是江苏人。江苏省要把一个干部提拔到省部级,先会把他放到苏州去。我就是苏州人。苏州那个地方多好啊,你就在那个地方,不说话,待两年,自然就起来了。习近平到上海,到浙江,都是这样一个状况。2006、07年,中央党校另外一个副校长,他带队去浙江搞调研,题目是科学发展观在浙江的贯彻落实,我们有党建组,政治组,有经济学和社会学。我是属于政治组和党建组这一块的,但我比他们去得晚。我当时在成都开会,他们直接从北京去杭州,我开完会第二天才到杭州。他们头一天到了杭州,第二天早晨吃饭的时候,习近平跟大家吃了一顿早饭。

我是下午赶到的,习近平这次吃饭我没有参加。当时虽然我们是不同系部的老师,但都是同一个学校的,大家都知道谁是谁。后来,我同一个小组的老师,我就问他,今天上午你们听习书记说了什么。他就悄悄地把我拉到一边去,你知道他跟我说了什么吗?他说,一个多小时,拉拉扯扯,我们都拿着本子想记,但什么也没记下来。没东西,就是没有思路。他说,他是真没能力呢,还是不想跟我们讲,就是个礼貌,想应付我们?我说我也不知道,因为我没见过这个人。但是回过头来看,我就理解了。中央已经定了要把这个人提拔上去,你不得给他累计政绩吗?你就得给他往好的地方放。所以要放上海,放浙江。你只要顺应就行了,活儿是下边的人干的。浙江那个地方,民间基础特别好,因为我在浙江宁波、温州、台州全都搞过调研,全部都去讲过课,我知道那里的官员、那里的民众是一个什么样的心态。浙江是不谈主义,只谈赚钱的地方,官员也是思想非常的活跃,他们不会强调这个主义、那个主义,社会主义、资本主义。所以浙江只要经济上去了,官员的政绩就出来了。所以并不是习近平在那里干得好,而是属于别人干得好,他去镀金,他是摘桃子的人。而中央是故意让他摘桃子的。

记者:王允 责编:李亚千 网编:何足

from RFA https://www.rfa.org/mandarin/yataibaodao/zhengzhi/wy-04242024095603.html


被红线缠住的笔杆:香港新常态下 报章专栏作者的去与留


撰文 :陈子云
歪脑 04/23/2024

在香港,翻开一份报纸,除了阅读当日时事报道,刊登于副刊的不同专栏以及报刊社论,意见纷陈各适其适,或月旦时事,或风花雪月,成为香港报业重要的文化风景,同时也能侧面展现一张报纸的报格和读者的品味风貌。

然而《港区国安法》出台后,多间香港媒体陆续被检控及停辦。2021年《苹果日报》停运,创办人黎智英被捕,2023年12月正式开庭审讯。同年底《立场新闻》6名高层被控“串谋发布煽动刊物罪”,网媒《众新闻》随后自行宣布停运,指转载文章、报道及访问都可能被控煽动罪,无法掌握红线。

仍在运作的媒体则在不确定下,尝试应对当前香港难以琢磨的“红线”。2022年初《明报》观点版新增编按,指“本网发表的时事文章若提出批评,旨在指出相关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错误或缺点,目的是促使矫正或消除这些错误或缺点,循合法途径予以改善,绝无意图煽动他人对政府或其他社群产生憎恨、不满或敌意。”。

然而《明报》自2021年起,陆续有专栏作者主动或被迫结束专栏,其中主要是时事作家。2022年1月31日,香港著名传媒人区家麟在宣布结束明报专栏《2047夜》时,表示“2047已来到眼前,而‘2047夜’的故事已不能再说”。而另一名传媒人曾志豪在明报一篇《以科学让 Google 安心出行》的评论,甚至引起港府发稿批评,随后被中止专栏;而香港著名漫画家、在《明报》创作政治漫画逾40年的尊子,2023年间被港府高官点名批评6次,其专栏《尊子漫画》其后也终告结束。


香港中文报章百年史:源于晚清、左右政争后迈向本地化


1853年,香港首份中文报章《遐迩贯珍》面世,由传教士创办,具有时事新闻与宗教宣传的版面。随后面世的《循环日报》 ,创办人王韬因为与太平天国关系密切,逃亡到香港办报。随晚清局势动荡,香港的中文报章成为臧否时事,甚至宣传革命思想的重要媒体。陈少白、孙中山在港创办《中国日报》,康有为等保皇派创办《商报》抗衡革命党,打击政敌。同时与上述“大报”相对的“小报”也应运而生,郑贯公任职《中国日报》期间提出粤语入文,为后来香港报章盛行的“三及第”(混杂文言文、白话文、粤语书写)文体雏型,黄鲁逸创作“粤讴”内容生动深入民心。小报刊载消闲逸事、黄色小说、武侠小说、诗文对联等内容的版面,当年不叫副刊,而是称为“谐部”。

二次大战后,香港中文报章陷入左、右派意识型态对峙局面。作为1949年后来港的南来文人,查良镛(金庸)与沈宝新于1959年创立的《明报》,早期便以小报形式营运,尤其以金庸本人创作的新派武侠小说作为吸引读者买报的手段。直到中国大陆爆发文化大革命,金庸信奉儒家信念、追求自由的精神令《明报》卷入与左派报章笔战,在“六七暴动”中金庸一度成为左派意图暗杀的目标,但因此《明报》转型为积极参与国是,承担文人办报精神的严肃主流大报。金庸同时相当重视社论与副刊文章质素,会亲自修改专栏作家稿件,又称“报纸是报纸老板的私器”,对社评题目选择及笔法管控相当严格。80年代香港前途问题期间,更参与基本法草案起草工作,提出“双查方案”。

“六七暴动”后香港左派发展停滞,同时香港经济起飞,股票市场兴旺,新兴中产阶层渴求专业、准确的财经新闻。曾任职《明报晚报》的林行止于1973年创办《信报》,建立精英中产阶层财经系报章品味,并亲自主持社评及副刊多年,以经济学切入分析时事,被誉为“香江第一健笔”。1995年黎智英创立《苹果日报》,以高度商品化手法营运品牌,主张完全由市场读者口味主导,面世即发起割喉式减价促销,打破报纸业界不成文的价格规定,导致多份香港老牌报章无力应对而结业。


传媒人杨健兴:新闻和评论是分不开的


“如果没有言论自由的话,新闻自由就只是一种形式。新闻自由除了我们日常看到的报导,另外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有观点,有分析,对一些发生了或者将会发生的事情表达意见。一个社会我想像不到新闻没有评论。如果评论空间收窄的话,必然会对整体社会发展有负面影响。从事新闻多年,我一直觉得新闻和评论是分不开的。”

《众新闻》前主笔杨健兴是香港资深传媒人,入行逾40年,曾任香港记者协会主席,历任职于《南华早报》和《信报》,由采访新闻到为报章撰写社评。离开《信报》后,在2017年创立网媒《众新闻》,同样担任主笔,主力点评时事。短短5年后,《众新闻》网站上的如此铭下告别词:“我们从来没有忘记初心,但可惜,过去两年社会的遽变,传媒生存环境恶化,令我们无法再毫无担忧地,达成我们的理念。身在风眼,我们这只小艇,在风高浪急的当下,情况严峻。在危机中,我们必须先确保船上的所有人,可以平平安安。”

杨健兴回忆:“回望香港的传媒历史,一直相当独特。香港最早出现中文报章的19、20世纪,其实与中国大陆的发展息息相关。当时一些中文报章创立开来,社评就占据相当重要的位置,点评时事背后出自于对家国局势的关心,也发挥了一定作用。直到80年代中国大陆改革开放,在香港前途问题等议题上,一些主要报章的创办人会透过社评表达看法。刊于副刊的专栏,则是报章提供平台予作者发表意见,不同的意见起码有一个渠道抒发,透过后续公共舆论发酵,政府可以了解民意,对政策制订有参考作用。

杨健兴任职英文报章《南华早报》(South China Morning Post)25年间,起初采访新闻,后来10年则负责社评,在《信报》他同样在社评与采访之间游走。他形容,当一名记者久了,自然研究不少社会议题,从而有笔力撰写报章社论和时事评论。而社评特别之处是它代表一份报章对一个议题的意见。过去纸媒时代,需要由老板集合集合编采室的主管一起开会,决定题目。他说,如果老板有自己看法,参与程度高,可能他会提出意见,尽管每间媒体运作方式不同,但其实鲜有出现老板明令下属不准写什么题目。

“确实现在写评论的空间,或者评论的多元,在《国安法》的环境下是明显受影响。入行几十年,过去绝大部份时间,写评论没有甚么需要担心所谓的政治风险,除了诽谤、诋毁、损害他人名誉等情况外,一些政治敏感的观点是不必担心所谓红线。今日就要面对煽动罪的风险,甚至更严重的是《国安法》。”

杨健兴举例说,1月香港建制派立法会议员谢伟俊表示政府施政“亲小红书、远港人”,执法部门高调高压执法,令市民难以全情投入“盛事经济”。特首李家超即回应称谢伟俊言论“部分用词危险,令他联想到“软对抗”和“反动力量”所用的形容词”、“立即要打击它、制止它,不要助长它”。

杨健兴认为即使是来自建制阵营的不同声音,政府的反应也相当强硬,多少反映出现在政府对不同意见的容忍度比过去低了许多。而那些被认为是尖锐的意见会不会被上升到成为煽动性的言论,这必然会为社会带来寒蝉效应。

“相信不论是议员,还是评论人,甚至一般市民都不希望因为发表评论而卷入官司,司法诉讼过程漫长,也耗费大量金钱和心力。但是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既然过去自觉时评一直很重要,那么无论环境变得多坏,都改变不了。暂时我觉得自己仍有能力,在自己能够接受到的风险程度之下,希望可以继续评论。”杨健兴说。

在《众新闻》结束营运后,他转战网上平台拍摄影片点评香港时事,也将近年的评论结集成书《点评?点评!》出版。他的频道封面照仅仅写有一句话:我是记者/I am a Journalist。


曾志豪:夹在商业压力与政治压力之间的专栏


对70后的香港传媒人曾志豪来说,以前能够在报章拥有一个专栏,就是体面的事,也因此行家之间爱用“地盘”指代专栏。方格子圈起一个地盘,让他下笔任意纵横时事世情,嘻笑怒骂不拘一格。

“能够写专栏真的是一份肯定,一种象征。当年Facebook也还没面世,纸媒仍有不错的市场,名家专栏大家都会争相传阅,像陶杰(在《苹果日报》上)的“黄金冒险号”专栏、林行止在《信报》的专栏,都对社会有一定影响力。虽然我不会达到他们的影响力,但心里面都会觉得,我终于进入到他们的世界。”

现在已经没有纸媒专栏在手的曾志豪,同样开始转攻网上平台拍片继续回应香港时事。他回忆十几年前仍在香港电台当DJ,同时跨界写报纸专栏时,从一开始写写生活见闻,分析男女情事,到月旦时事,高峰期要应付《苹果日报》、《爽报》、《信报》、《AM730》、《明报》共6个专栏。问到要怎样“入行”,他笑说专栏本身确实颇为“小圈子”,基本上只能等报章编辑相中,邀请合作。到后来纸媒萎缩,网媒兴起,报章专栏不时改版,甚至有报章结业,他看着自己的“地盘”逐个逐个消失。

“其实写专栏是有点保守的,那时之所以有6个专栏写,只不过因为编辑见我在别的报章产量稳定,质素不错,求稳下便邀请我写。而在那个年代,不愁没有社会时事借题发挥,自己身心也在全盛期,就干脆都接下来写。那时一星期有一半日子都要赶稿,另一半日子是留意有何时事热话,观察和沉淀想法。除非要放假,或者农历新年临近报章会‘休版’,编辑会叫我提早交稿,但时事热话要即时写,所以我们一般都有些预先写好的存货。心水清的读者如果见到一个专栏作家的文章突然风格大变,讲时事变成讲养金鱼法则,就会知道那是没有时效性的存货文。”

“社交媒体不发达的时候,报章专栏就是YouTube、Facebook,只不过决定你看到什么的不是演算法,是编辑。专栏名家是那个年代的意见领袖,他们的文章有读者追看,其看法有一定影响力。以前会有政党的传讯公关主动请专栏作家吃饭,希望他们会就一些议题、政策发表意见,也不会明着说,只是着作家帮帮忙。”

曾志豪认为,专栏曾经作为推动公共舆论的阵地,但如今影响力消退的原因并不纯粹是政治因素,而是先有商业因素,后来再加上政治因素。过去报纸可以一日数十万份销量时,多人看报章盛载的意见才更容易触及社会大众,连结到电视或电台的“烽烟节目”(Phone In节目),报章社论或专栏的意见可以与其他传播媒介建立良性互动。然而当销量一再下跌,传统报章的市场力量萎缩,专栏建构公共舆论的影响力便一再削弱。

政治因素不过是报章作为公共舆论阵地的最后一根稻草。曾志豪回想从《港区国安法》生效到《苹果日报》封馆前后,不少专栏作家已经早一步退出,毕竟你就算不怕国安法,也怕会连累到编辑和报馆。想写的,又怎敢明明白白写在专栏刊出?

现今香港仍有传统纸媒,报章专栏仍在,曾志豪却认为这已经是一个新形势。“当时最意外是《明报》继续找我写专栏,其实我很感激他们的编辑,即使已经被官方点名批评几次,他们还是着我如不介意,就会继续刊登我的文章。最后承受不住压力,当然是非战之罪。”

“打个譬喻,过去专栏黄金年代就好像无码色情片,自由奔放不掩饰,明刀明枪直球对决。到国安法之后,红线、点名批评、专栏加上编按等现象就好比一种表态:你可以继续写,但不能太直接,你的意见要打码。因为你说现在香港完全没有舆论空间,是不合理的,对仍然留在香港发表和写评论的人来说不公平。只是现在想继续写下去,你只能遮遮掩掩,可能借讨论一个社会现象切入,或者用学术理论包装。”

回望一路走过专栏的兴盛与消逝年代,曾志豪形容翻阅一份报章的副刊专栏,就代表了一个社会的某个界别、某种面貌。除了月旦时事,过去也有林蒸妮、张天爱、蔡澜等名流雅士在专栏分享生活品味。他们用其才情优雅地指认他们的生活给读者,读者看着看着就代入了那种有盼望的生活。这样百花齐放,以文字各显神通的年代,可以说专栏代表了一个社会有那么多姿多采,间接见证社会的活力。


何秀萍:一个女人的专栏之道


现在于湾仔一间帽子店里当店长的何秀萍,其实曾有多个身份:剧团“进念二十面体”创团成员、电台唱片DJ、填词人、散文作家。第一首歌词是“达明一派”乐队的《那个下午我在旧居烧信》。90年代在电台化名“母夜叉”主持节目,“叉姐”一名不胫而走;其中一本于2013年出版的散文集《一个女人》便是当时她在《壹周刊》同名专栏结集,10年后她出版新作《一阵尘烟》,分享旅行、煮食等生活写意之道。

自言个性懒散、随遇而安的何秀萍记得,第一个接到的专栏邀请是93年到94年间,《信报》的“音扬人”专栏,与另一作者轮流供稿,每两星期交一篇文章。再往回忆里探索,她说小时候对专栏的印象就是“格子”。“我爸爸上班每天都会看报纸,下班回家就轮到我来看。当时不怎么读时事新闻,副刊专栏像一个格子连接另一格,很短很快看完,文字不严肃但提供很多新资讯。又可以说是一种生活的分享,例如有作者住在巴黎,会让我知道法国的文化,吸收不少养份。”

“我那时是亦舒的读者,偶尔会读黄霑、林燕妮、林振强的专栏。亦舒的专栏多数写一个女子要怎样独立自主,夹杂她对世情的观察,像她在邵氏工作过,会写她眼中的电影明星,她又跟影星岳华谈过恋爱等等。她好像不是每天都见报,有时见不到她的文就干脆不看了。后来专栏结集成书出版,名为《七好文集》,包括亦舒在内共7位女作家合著。”

何秀萍记得,到七、八十年代香港陆续出现更多艺文刊物。如《电影双周刊》、《号外》,还有一本名叫《越界》的杂志。当年很多文青嗜读《号外》,因为它代表了一种阶级的视点,编辑到作者群不是留洋学成回来,便是毕业于香港高尚学府,产生很多与电影、剧场、音乐、舞蹈各界别的连结。不志在完全本土,而是企图将香港的文化提升到国际层面。

九十年代何秀萍在电台任职同时成为专栏作家,她笑说每日赶稿的压力太大,无法像金庸、倪匡等前辈勤快又保持质素,有人找她写文固然好,有人轮班更好,但是她对自己的文章也有要求。专栏始终面向群众,道理就跟主持电台节目一样,不能随便发表一些自以为有趣但不符事实的事情。电台前辈就曾跟她说,你不会知道有谁听了你的话语、看了你写的文字,而受到某种影响。

“写过时间最长、最密集的时间应该是壹周刊《一个女人》专栏。一星期交一篇文,附上一张相片,专栏名字缘于当时有部电影叫《一个男人》(A Single Man),Colin Firth主演,而当时我从三藩市(旧金山)回流,重返电台工作,独身生活,想藉此书写一个女人如何自处,如何在社会安身安命。”

然而随着社交媒体发达,传统纸媒也纷纷转攻网媒市场,何秀萍目前最后一个在《明周》的专栏已经是纸媒与网媒同步刊登。现在她已没有任何“地盘”,相反社交媒体下出现很多“KOL”(意见领袖),社交平台的帐号俨然便自成一个“地盘”。

她说个性不汲汲于名利,有人找她她便会写,有话想说便会写,但无人邀请或来到无话可说的时候,她同样随遇而安。她疑问今时今日在纸媒写专栏对读者来说还算不算一件事,小时候她从专栏作家前辈吸收养份,而以前读她专栏的读者今日都已长大成人。世界不是这样走了,无论是文字创作生态还是媒体环境都在改变,她能够做的便是在晚年里承认自己也要与时并进,慢慢改变、适应。


阿明:想写下去却不知怎样写下去


前年离开香港,在外国开展新生活的作者阿明(化名),现时仍有在香港的媒体撰写专栏,评论时事。过去习惯投稿到各纸媒、网媒评论时事和文化现象的他,就在刚刚抵埗外国时收到报章编辑邀请,定期在报章写专栏。

“我觉得自己以前在公民社会有位置,很多时候是有些议题想推进,如青年、教育、劳工,值得引起公众关注的事情才会写,风花雪月的事情留在Facebook分享就够。另一方面我承认自己也想红,想多一点公众影响力,便格外留意时事热话,在网上参与笔战、论争是常事。编辑找我时却没有要求我写什么,老实说我当然也不想敷衍了事,今时今日仍有位置写,一定要言之有物。”

阿明却时常感觉自己现在能够写专栏的原因,有如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下笔时如同单打独斗,荷戟四顾心茫然。

“因为有时我也会想到,身边有不少朋友写得比我好,见解独到,但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再写下去。幸或不幸,当他们不写后就轮到我有机会接力写下去,一来感恩现在香港仍有位置让我评论时事现象,另一方面也感慨曾经的高质素公共舆论场域没有了,才轮得到我,不是社会之福。毕竟我离开了香港,时间愈长愈自觉拿不出什么有质量的东西给读者,每一次交稿我都很愧疚。然而转念一想,今日我仍有一个版面在主流报章,可不可以当作我是帮忙挡住,不让公共舆论完全由建制阵营占领?”

离开香港,却要写香港每天发生的时事焦点。阿明提到过去香港有不少公民团体会发表研究和立场书,现在买少见少,令他做搜集资料时发现资料愈来愈不更新。同时人不在港,自然对香港发生的事情触觉未如以往敏锐。他最近想写港府推行垃圾征费,除了上网看网民反应外,他无法亲身考察,实在发生了什么事,他身在外国一无所知。

他其实也有想写的题目,但今时今日红线遍布,他只能往心内想,不敢轻言下笔。退一步说,就算写了,刊登了,他不认为社会到决策当局会有所回应,遑论改变。曾经他写过一篇文,一年后该议题仍未改善,他不自觉重复写了一篇文交稿。很多时写了文,刊登了,如同石沉大海,没有公民社会其他持份者响应、协同行动,唯一做到的只有“立此存照”。

“我不是第一次跟编辑表示,我没有货了,没办法写下去。老实说,我在香港,在外国也好,都没什么可以做,也不打算做任何违法的事。虽然这个专栏都不失为一个让我贡献的地方,但有时会想,不写好像对我来说更舒服。如果我不再关心香港时事,不用每一天看香港的报章,好像对我的精神健康更好一点。”

阿明形容自己就在每天被无力感淹没之中,有时记起善尽当下写评论、交稿给编辑的责任,复又下笔成文。


——网友推荐



from 新世纪 NewCenturyNet https://2newcenturynet.blogspot.com/2024/04/blog-post_59.html


继众院之后 美参院通过援助乌克兰以色列台湾法案

美国国会参议院周二(4月23日)晚间以压倒性多数的票数,通过了950亿美元外援方案,向乌克兰、以色列和台湾提供军援。

这项法案得到了参议院民主与共和两党参议员的普遍支持,以79票对18票的压倒性多数获得通过。

这部法案包括向乌克兰提供610亿美元援助。目前,饱受战火蹂躏的乌克兰急需新的武器弹药,乌军在前线苦苦支撑,而俄罗斯则获取了战场势头,俄军在攻城略地方面取得重大进展。法案还将提供260亿美元,用于对以色列的战时援助以及向加沙民众提供人道主义救济,还有80亿美元用于在台湾和印太地区抗衡中国。

为了争取更多的票数,在众议院掌握多数党地位的共和党人还在这项一揽子计划中增加了一项议案,要求社交媒体应用软件抖音的海外版TikTok的中国母公司字节跳动在一年内出售其股份,否则有可能将其封禁。

参议院两党领袖在最终表决前先后发言,称通过这一系列对外援助法案对美国和自由世界至关重要。

美国总统乔·拜登(Joe Biden)在法案通过后旋即发表声明说,法案一送到办公桌上,他就会签署并发表讲话。拜登强调,本周就可以开始向乌克兰运送武器装备,以满足他们的迫切需求。

拜登感谢两党领袖和投票支持的议员,“这项重要的立法将使我们的国家和世界更加安全,我们支持我们的朋友,他们正在对抗哈马斯等恐怖分子和普京等暴君”。

乌克兰总统弗拉基米尔·泽连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发帖表达感谢及期待法案尽快签署,“拜登总统向我保证,军援计划将很快获得批准,而且威力强大,能够加强我们的防空及远程和火炮能力”。

台湾驻美代表处在社媒平台X上表达感谢并说,台湾将继续进行国防改革,增强自卫能力,并加强与美国等伙伴合作,维护台海现状。台湾国防部表示将与美国协调相关预算的应用。

中国国台办发言人朱凤莲星期三(4月24日)在例行记者会上对此表达“坚决反对”。朱凤莲批评美国国会有关议案“塞入涉台内容”,“严重违反一中原则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规定”,“向台独分裂势力发出错误信号”。

美联社、美国之音等综合



from 博聞社 https://bowenpress.com/news/bowen_340448.html


Tuesday 23 April 2024

被控是中国间谍的德国欧洲议员助理,何许人?

距离德国极右翼政党德国选择党(AfD)为6月9日举行的欧洲议会选举而举办的首次竞选会议还有四天的时间,在该党的欧洲议会选举名单上位居榜首的现欧洲议会议员马克西米利安·克拉赫(Maximilian Krah)的助理因涉嫌为中国从事间谍活动而于4月22日周一至4月23日周二的夜间在德国东部的德累斯顿被逮捕。

德国联邦检方称,这名被逮捕的男子是德国公民,今年43岁,他的姓氏的第一个字母是G,他的名是Jian。这名叫Jian G.的男子“于2024年1月多次向他的客户情报部门传送有关欧洲议会谈判和决定的信息”。“他还为(中国)情报部门监视在德国的中国异见人士。”这名被逮捕的男子在德国东部的德累斯顿和布鲁塞尔两地生活。周一他在德累斯顿被捕,他的家受到了搜查。

根据法国《世界报》周二就此刊出的文章,自从马克西米利安·克拉赫于2019年成为欧洲议会议员后,这名男子就一直在布鲁塞尔为克拉赫工作。在欧洲议会的网站上,他是克拉赫注册认可的议员助理名单中的一员。

法国《世界报》援引德国《时代周报》的报道,这名男子早就为德国当局所知晓。大约十多年前,他曾主动提出要担任德国情报部门的线人,但是,当时,他就被怀疑是为北京服务的特工,他曾表达支持习近平、支持台湾属于中国的立场,同时,他又在德国的几个持不同政见的团体里相当的活跃,这些是相互矛盾的。

在Jian G.加入克拉赫先生在布鲁塞尔的议会工作人员团队之前,Jian G和克拉赫已经认识很长时间了,克拉赫在当选欧洲议会议员之前,在好几年的时间内,是Jian G.的律师。Jian G.曾是德国社会民主党的成员,后来,他离开了社民党,成为他的新老板的德国选择党的一员。

在德国选择党内部,克拉赫对中国的兴趣是众所周知的。在接受2019年出版的极右翼杂志Zuerst!采访时,欧洲议会议员克拉赫对中国被西方视为新的“头号敌人”表示遗憾。他说,如果欧洲想“在世界舞台上成为独立的一员、而不仅仅是美国的附庸的话”,就必须“寻求与中国建立良好关系”。

在Jian G.被逮捕后,在X网站上的一篇帖子中,克拉赫议员表示,“如果指控属实”,他将终止与Jian G.的工作关系。此外,在波兰和捷克共和国揭露的有利于俄罗斯的欧洲民选官员腐败事件中,克拉赫的名字也被提及。克拉赫四月初承认曾两次出现在欧洲之声(Voice of Europe)网站上,但是他说他没有“拿任何钱”。

德国选择党在柏林回应说,“有关克拉赫的助理被逮捕的消息非常令人担忧。”这一德国极右翼政党补充说,“由于我们目前没有关于此事的进一步信息,我们应该等待检方的后续调查。”

德国内政部长南希·费瑟(Nancy Faeser)称此次逮捕“极其严重”。她在一份声明中表示:“如果证实中国情报部门从内部对欧洲议会进行间谍活动的话,这就是对欧洲民主的打击。”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断然否认了这些指控,并对“破坏中欧合作氛围”的“诽谤”表示遗憾。他痛斥道,“所谓的中国间谍威胁论在欧洲公共舆论中不新鲜了”。

在Jian G.被逮捕的前一天,有三名德国公民(Herwig F.、Ina F.和Thomas R)在杜塞尔多夫和巴特洪堡被逮捕。根据德国联邦检方,这三人涉嫌在2022年6月之前“为中国特工部门工作”。其中的一人“在德国拿到了可用于军事目的的创新技术信息”。

这些逮捕发生在德国总理舒尔茨访问中国一周之后。德国总理在中国试图说服北京不要再支持俄罗斯的战时经济。



from RFI https://www.rfi.fr/cn/%E4%B8%93%E6%A0%8F%E6%A3%80%E7%B4%A2/%E6%B3%95%E5%9B%BD%E4%B8%96%E7%95%8C%E6%8A%A5/20240423-%E8%A2%AB%E6%8E%A7%E6%98%AF%E4%B8%AD%E5%9B%BD%E9%97%B4%E8%B0%8D%E7%9A%84%E5%BE%B7%E5%9B%BD%E6%AC%A7%E6%B4%B2%E8%AE%AE%E5%91%98%E5%8A%A9%E7%90%86%EF%BC%8C%E4%BB%96%E6%98%AF%E8%B0%81


中国游泳运动员兴奋剂事件:美国反兴奋剂机构呼吁展开独立调查

中国游泳运动员兴奋剂事件持续发酵。美国反兴奋剂机构(USA)周二(4月23日)呼吁对世界反兴奋剂机构(AMA)进行彻底改革,并对2021年东京奥运会前中国游泳运动员检测呈阳性案件展开独立调查。世界反兴奋剂机构则重申:没有中国运动员服用兴奋剂"可信证据"。

法新社消息,德国电视频道ARD和《纽约时报》的调查披露:23名中国游泳运动员在出战东京奥运前一个月,被验出对违禁药物曲美他嗪(Trimetazidine)呈阳性反应。世界反禁药组织确认23中国泳手被验出药验呈阳性反应后,却未作任何处罚,并容许涉案运动员参赛,在距巴黎奥运会开幕不到百日之际,这一事件曝光使世界反禁药组织陷入丑闻。

美国反兴奋剂机构主席泰加特,周二指责世界反禁药组织隐瞒了中国游泳运动员药检阳性的结果。中国发言人声称这是“不实报道”,而世界反兴奋剂机构周一坚持认为,"没有可信的证据"。

美国反兴奋剂机构在周二发布的一份声明中称,该事件提出的所有问题都没有在世界反兴奋剂机构的声明中找到“令人满意的答案”。

美国机构称:“我们昨天(周一)听到对应用规则有选择性及自利性的解释,这破坏了公众对奥运会及残奥会真实性和价值观的信心。”

该机构称, “不同的规则可能适用于不同的国家,这样的做法将干扰包括世界上最好的运动员、球迷、赞助商对奥运会的参与。”

美国反兴奋剂机构呼吁各国政府及体育界领导人,立即采取行动,以确保世界反兴奋剂体系保持独立性和问责制系统,使世界对其重新恢复信心。

美国反兴奋剂机构建议“任命一名独立检察官,负责审查23名中国运动员阳性检测的整个档案,并确保正义得到伸张”。

另据纽时报道,美国拜登政府最高毒品官员呼吁,就中国和全球的反兴奋剂机构在2021年夏季奥运会前几个月不追究23名违禁药物检测呈阳性的中国顶尖游泳运动员一事,展开独立调查。

这位官员是国家毒品管制政策办公室主任拉胡尔·古普塔,他表示,计划在为期两天的华盛顿体育部长会议上提出此事。世界反兴奋剂组织(WADA)高层计划参加本周四开始的会议。

古普塔在回答《纽约时报》的提问时说,“美国坚守自己的承诺,确保每名美国运动员和世界各地的运动员都能在国际赛事中获得公平的竞争环境和机会”。他表示,“必须进行严格、独立的调查,看看是否存在任何不当行为。” 



from RFI https://www.rfi.fr/cn/%E4%B8%AD%E5%9B%BD/20240423-%E4%B8%AD%E5%9B%BD%E6%B8%B8%E6%B3%B3%E8%BF%90%E5%8A%A8%E5%91%98%E5%85%B4%E5%A5%8B%E5%89%82%E4%BA%8B%E4%BB%B6-%E7%BE%8E%E5%9B%BD%E5%8F%8D%E5%85%B4%E5%A5%8B%E5%89%82%E6%9C%BA%E6%9E%84%E5%91%BC%E5%90%81%E5%B1%95%E5%BC%80%E7%8B%AC%E7%AB%8B%E8%B0%83%E6%9F%A5